电力工业网
添加到收藏夹
头条
GEI
电网
光伏
风能
火电
能源
核电
环保
信息化
会展
服务
储能
科技
推荐数据加载中...
您有未读新闻,点击查看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造技术突破 微波烧结工艺加速绿色氢能发展
韩国科学技术院研究团队在《先进材料》发表研究成果,开发出超快微波烧结技术,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造时间从数十小时缩短至70分钟。这项创新使烧结温度从1400℃降至1200℃,显著降低了绿色氢能设备的能耗与生产成本。 李康泽教授团队采用微波体积加热方法,实现了二氧化铈与二氧化锆双层电解质的无缺陷结合。与传统工艺需要36.5小时相比,新技术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总处理时间缩短30余倍。李教授表示:“这项研究引入了一种新的制造范式,能够快速高效地生产高性能固体氧化物电解池。与传统工艺相比,我们的方法大幅
华能甘肃新能源公司4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11月3日,华能甘肃新能源公司“一种含可拆式抗磨环的水轮机导水结构及水轮机”“抗磨损混流式水轮机转轮水力与结构协调的优化方法及装置”“水轮机及其控制方法”“一种风力机来流风速获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4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文字:李彦芝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关于召开火电智慧环保建设技术及典型案例推广交流会的通知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定于2025年11月18-20日在浙江省宁波市组织召开“火电智慧环保建设技术及典型案例推广交流会”。 随着智慧电厂建设的加速推进,环保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已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会议旨在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火电环保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创新,保障火电机组在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并实现超低排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精准控制与智能化运行目标,满足新一代煤电环保系统在智能控制、智能运维与智能决策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升级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投运——“碳捕集”又迎新技术
9月25日,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在华能甘肃正宁电厂圆满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运营,年捕集二氧化碳达150万吨,相当于处理60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技术和装备实现全国产化。该项目的成功投运,标志着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百万吨级工业化示范应用迈上新台阶,有助于煤电实现大规模、工业化、深度减排。 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华能陇东能源基地的核心配套项目,该项目对华能甘肃正宁电厂1号机组脱硫后烟气开展碳捕集,捕集率超90%,
《人民网》:年捕集二氧化碳150万吨 全球最大煤电碳捕集工程投运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杜燕飞)中国华能发布消息,作为国家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和国家发改委首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25日在甘肃正宁电厂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运营。 “该项目年捕集二氧化碳达150万吨,技术和装备实现全国产化,标志着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百万吨级工业化示范应用迈上新台阶,有助于煤电实现大规模、工业化、深度减排,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该项目团队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基地——华
《央视新闻》:核心装备100%国产化! 全球最大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投运
今天(9月25日),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电碳捕集示范工程在华能甘肃正宁电厂圆满完成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我国CCUS也就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实现从“万吨级示范”到“百万吨级工业化应用”的历史性飞跃,为全球煤电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将有力助推“双碳”目标落地。 总台央视记者 古峻岭:这座27层楼高的巨型装置,就是捕捉二氧化碳的关键设施——吸收塔。发电机组排放的燃煤烟气里的二氧化碳,就是在这里被捕捉收集,它的捕集率超过90%。一小时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相当于18000人
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承建的临沂第四中学西校区二期项目科技实验综合楼、教学楼及食堂完成移交
【中国电力报】电气化如何从传统走向绿色?
行业协同 携手推进绿色电气化进程9月24日,在第三届电气化发展论坛上,来自能源电力、工业建筑、机械装备、矿产资源、节能环保等12家行业代表共同发布了《推动绿色电气化发展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发布的背景和内容有哪些深层含义?对推动能源电力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和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意义何在?为此,中能传媒采访了中电联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高长征,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副秘书长蒋晓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与
福建公司新能源公司完成首次自主预防性试验
10月29日,国家电投集团福建公司新能源公司完成古田能源站自主预防性试验,是该公司取得三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资质以来,首次独立自主完成预防性试验。 为高效推进此次工作,该公司专门成立预防性试验工作组,系统制定试验方案,规范操作流程,严格现场安全管理,确保试验过程有序、数据准确、结论可靠。通过本次实战,进一步积累了现场操作经验,也为后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完善标准化作业流程提供了重要支撑。经初步测算,实现自主试验后预计每个电站每年可节约外委成本约15万元。
中国能建龙江能建承建的二氧化碳储能示范项目高压储罐顺利吊装完成
内蒙古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考察调研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
1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伟中和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包钢率团到北京市对接工作期间,赴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考察调研。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张延昆,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参加调研活动。考察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详细听取了国家能源集团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情况介绍,实地了解低碳新材料研发和应用情况,并对集团公司在该领域取得的积极成果给予充分肯定。邹磊详细介绍了国家能源集团在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推动
北京公司举办新能源新业态发展能力提升培训班
10月27日―31日,国家电投集团北京公司在张謇企业家学院举办首期领导人员新能源新业态发展能力提升培训班。 本期培训班设置了“下一代先进储能技术现状及趋势分析”“新形势下电力市场交易”“张謇企业家精神及时代传承”“虚拟电厂概念与技术”“新能源发展思路及绿证制度”及“管理决策的科学和艺术”等专题课程,并安排学员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集中研讨,到南通、苏州等地标杆企业考察学习,近距离了解发达地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只争朝夕的鲜活实践。 本次培训,进一步引导各级干部认清形势,增强勇
“华能睿驰”荣获2025绿色设计国际大奖
10月14日,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举办的2025首届世界绿色设计大会在上海召开,华能蒙东公司伊敏露天矿“华能睿驰”百台无人电动矿卡集群荣获2025绿色设计国际大奖,标志着其在绿色设计与技术创新领域的卓越表现得到国际权威认可。 据悉,“华能睿驰”开创的“零碳运输、智能无人”矿山运营新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矿山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痛点,而且展现了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为全球露天矿山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未来将有力助推国家“双碳”目标在矿山领域的加速实现。
中国出台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
中国商务部近日印发《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其聚焦中国绿色贸易发展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举措。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10月3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称,中国积极拓展绿色贸易,目的是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更好服务全球气候治理。李成钢称,《实施意见》作为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精准聚焦中国绿色贸易发展的薄弱环节,如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存在短板、物流环节降碳潜力有待挖掘、
【中国环境报】2024年全国平均电力碳足迹因子降6.9%,电力行业清洁化程度越来越高
生态环境部近日正式发布2024年电力碳足迹因子,这是继今年1月首次公布2023年数据后,我国第二次进行此项数据公布,标志着电力碳足迹因子常态化更新机制正在稳步建立,为服务企业碳核算提供了坚实、动态的数据基础。 数据显示,全国平均电力碳足迹因子已从2023年的0.6205 kgCO₂e/kWh,下降至2024年的0.5777 kgCO₂e/kWh,降幅达6.9%。这一持续下降的清晰信号,为企业准确评估自身用电的碳排放并追踪减碳成效提供了关键依据,更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碳关税、在全球环境事务中维护
【经济日报】新能源高比例消纳靠什么
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发布的《能源变革指数蓝皮书2025》显示,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光伏发电装机增速明显领先于风电。然而,光伏发电在部分高渗透率国家的装机增速出现放缓,反映出电网调度和市场机制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面临结构性挑战。作为新能源利用大国,我国近日正式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面对新目标,我们如何应对更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挑战?
上海公司:以市场化绿电护航第八届进博会 全力打造"零碳进博"新典范
本网讯 10月29日,“市场赋能·绿色进博——长三角电力市场护航第八届进博会工作推进会”在上海华电大厦召开。会议期间,上海公司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签署绿电保障承诺书,将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为进博会提供全程绿电供应。 针对进博场馆的用能需求,上海公司制定了涵盖竞价策略、交易价格及风险管控的专项保障方案, 并依托长三角电力市场机制,成功代理购入了覆盖第八届进博会全程的100%绿色电力。 从“绿证”到“绿电”,标志着“零碳进博”的全面升级。相较于第七届进博会使用上海本地绿证实现“零碳排”,本届进
海南省海洋新能源多能互补重大技术发展方向研究高层次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2025年10月28日-30日,中国科协清洁能源学会联合体在海口组织召开了“海南省海洋新能源多能互补重大技术发展方向研究高层次研讨会”。会议特邀8位专家作主题报告,来自海南省科协、海南省海洋厅、海南省工信厅、海南省发改委、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海南能源发展研究院、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南大学等单位的52位代表参加会议,本次高层次研讨会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联合体秘书处)承办。 南方电
中国能建江苏院承接的晋陵电力智慧能源产业基地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示全国电力可靠性 管理专家库拟增补入库专家名单的通知
目录项的基本信息 公开事项名称: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示全国电力可靠性 管理专家库拟增补入库专家名单的通知 索引号: 000019705/2025-00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强组织管理 进一步推进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加强组织管理 进一步推进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国能综通安全〔2025〕15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各派出机构,全国电力安委会各企业成员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文件要求,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统筹规划,强化组织管理,进一步推进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电力行
【人民网】报告:前三季度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日前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力消费稳中向好,电力供应持续绿色低碳转型,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电力消费方面,《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7.7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三季度各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8.6%、5%和4.5%,7、8月全社会用电量连续突破万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其中,前三季度,第一产业用电量11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2%,增速比上年同期
国家电网:铸造坚强电网 赋能绿色发展
10月27日,《中国能源报》刊发通讯《铸造坚强电网 赋能绿色发展》,报道“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大力推动特高压电网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供电保障,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面向“十五五”,公司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作为能源系统基础支撑的电网,以纵横九州的钢铁动脉和跨越山河的绿色能
智汇东盟:AI论坛架起绿色工程合作之桥 ——2025中国-东盟工程师论坛在菲律宾克拉克召开
10月29日,2025年智能感知技术大会在济南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能感知专委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电力传感和智能分析专委会、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智能感知技术专委会联合主办。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崔炜,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高文胜,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赵宇飞,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智能感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党委委员高昆仑,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二级职员张文瀚出席会议。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200余位委员、专家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新能源智能发电与设备管理专委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
会议现场 2025年10月29日,2025中国-东盟工程师论坛在菲律宾克拉克顺利召开。东盟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菲律宾技术理事会主席弗雷德·蒙萨达,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国际合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申彦红,东盟工程组织联合会秘书长、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副主席蔡润煌出席论坛并致辞。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主席郑宗联,缅甸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钦貌泰,新加坡工程师学会主席曾有仁,亚太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缅甸工程理事会主席昂觉密,印度尼西亚工程师学会主席伊尔哈姆·阿克巴尔·哈比比,文莱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媒体矩阵
战略合作
友情链接
国家发改委
国家能源局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华北电力大学
©1998 - 2018 中博新电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金泰写字楼三层
电话:17600484320
投稿:155356062@qq.com
备案号:
京ICP备120171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