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现货市场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稳步发展。可以说,我们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力市场的建设道路。”在9月23日召开的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圆桌对话环节,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贺静波表示。
据了解,自2017年启动试点建设以来,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本次圆桌对话将主题确定为“电力系统绿色转型与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来自电力交易中心、企业及学术界的多位专家齐聚一堂,深入探讨了电力现货市场以及新能源全面入市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与挑战,为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宝贵思路。
“今年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的标志性年份”
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之一。新电改十年,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下,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的标志性年份。”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竹表示,“在空间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一起携手,建立了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机制,真正实现了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余缺互济和优化配置;在交易品种上,预计到今年底,能够完成中长期连续运营以及现货连续结算试运行在国网经营区域内基本全覆盖。”
贺静波也指出,我国电力史上首次实现了省间、省内市场的协同连续运营,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市场体系经历了长周期、多场景的考验,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协同运作的电力市场体系结构初步形成,市场的作用日益显著。
对于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重要意义,贺静波认为,目前电力现货市场已经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在保供应、促消纳、促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国家电网经营区用电负荷6次创新高,最高负荷达12.35亿千瓦,较去年夏季最高值增加0.55亿千瓦。省间现货市场最大互济电力达1432万千瓦。尤其在极端高温天气下,精准驰援川渝等20余个省份。”贺静波举例称。
贺静波分析,成绩斐然的背后,首先得益于坚持政企协同。“按照开门搞改革、开放建市场的总体思路,政府主导,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用户共同发力,扩大市场公约数,凝聚各方共识,营造了和谐的市场建设氛围。”贺静波表示。
“其次是坚持顶层设计,全网一盘棋。”贺静波表示,“国家层面构建了‘1+6’基础规则体系,电力市场以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为骨干,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规则体系,尤其是近期国家还发布了《电力现货连续运行地区市场建设指引》,推动了‘从有到优’的深化建设。”
“积极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
圆桌对话的另一个关注点聚焦于新能源入市。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
“按照《通知》要求,我们积极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参与市场交易。1~8月,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电量已经接近65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三成。”李竹说,“另一方面,绿电绿证市场蓬勃发展,整个绿电绿证市场呈现出供销两旺的态势。”
1~7月,全国绿色电力消费总量累计完成59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69%,绿色电力消费规模持续增长。
“通过绿电绿证交易,很多生产企业实现了零碳、低碳的能源消费,新能源企业实现了绿色价值的回收,很好地实现了双赢。”李竹介绍。
不过,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蔡葆锐坦言,随着新能源快速地发展,新能源渗透率越来越高,在安全、消纳等方面给电力系统运行带来了挑战。
李竹也表示,随着新能源装机的持续增长,面临着“又多又少”的挑战,即在新能源大发时,面临消纳难题;在部分时段新能源出力较小时,电能供应又可能面临短缺。
对此,李竹建议,应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通过扩大市场范围,以便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消纳新能源,实现余缺互济,保证电力供应的可靠性。
“其次是加快建立多元价值市场体系。比如,应加快建设容量补偿机制,包括容量市场机制,让提供容量支撑的电源可以有成本回收渠道。”李竹说。(来源:中国电力报 记者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