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滚滚长江之滨,一座现代化电厂正拔地而起。这里是中国能建安徽安庆电厂三期扩建工程现场,也是崔劲松日夜奋战的地方。作为项目总工程师,他肩负着全专业管理、质量体系把控的重任,用实干与专注书写着电力建设者的匠心故事。
从专业技术人员到全面管理者的蜕变
崔劲松的职业生涯始于2004年。那一年,大学刚毕业的他加入中国能建天津电建,从此与电力建设结下不解之缘。在专业公司的多个业务领域,他从基层做起,逐步成长,直至担任专业公司的总工程师、副经理。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专业能力,也让他积累了扎实的技术管理经验。然而,随着视野的拓宽,崔劲松也逐渐意识到,在体量庞大、系统复杂的电力工程中,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他坦言:“在专业公司担任总工,更多是聚焦于单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但一个大型电力建设项目,涉及各个专业,需要统筹协调的范畴要广得多。”2024年,崔劲松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他赴任安徽安庆三期项目,首次担任大型火电现场的总工程师。与以往不同,这一次他需要面对的是跨专业的全面管理、质量体系的整体把控、施工组织的多方协同……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安徽省内最大的统调电厂,堪称一座“庞然巨物”。从专精一门的技术负责人,到统领全局的项目总工,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他专业积淀的检验,更是对其综合管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淬炼。
面对全新的职责与挑战,崔劲松将学习视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无论多忙,他始终保持着每日学习的习惯,从最新的施工技术到前沿的管理方法,他都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电力建设行业技术更新非常快,不持续学习就会被淘汰。”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也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团队中的年轻人。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各类专业书籍和技术规范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一本都被他仔细翻阅过,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他不断精进的职业态度。
攻坚长江之畔的技术挑战
安徽安庆电厂三期项目规模宏大,将建设两台100万千瓦机组。项目建成后,电厂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60万千瓦,成为安徽省内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之一。崔劲松所在的团队承担了6号机组B标段(主机部分)及C标段(两座水塔、一座烟囱)的建设任务。
项目位于长江沿岸,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诸多挑战。“长江水位高,地质条件复杂,环保要求极其严格。”崔劲松介绍道。在项目初期,排水降水成为首要难题。由于厂区地坪高度低于长江最高水位高度,地下水位较高,基坑降水成为开挖时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项目团队日夜攻关,最终制定出了完善的降水方案以及降水的二次利用。
水塔的建设更是难上加难。两座水塔均位于长江岸堤旁,地基处理难度极大。地基处理采用了塑性混凝土,基础结构也比一般水塔复杂、工程量大,“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崔劲松说。为了保证施工质量,他亲自监督每一道工序,从钢筋绑扎到混凝土浇筑,都不放过任何细节。
在烟囱和水塔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了BIM三维建模施工技术。提前模拟真实施工场景,反复研究配模策略,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最终确保了烟囱及水塔的垂直度及半径误差,远低于规范要求。并与技术质量部联合共同开发了“冷却塔BIM配模插件软件V1.0”。
携精益之力,筑安庆火电精品标杆
作为中国能建首批精益化管理试点项目,安庆项目被寄予厚望。项目团队制定了全面的精益化管理方案,涵盖设备采购、人力资源、机械调度等各个环节。
“在设备材料管理方面,我们项目推行‘零库存’理念。”通过精准的需求预测和供应商协同,大幅降低了库存成本。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材料追溯系统,确保每一批材料都能追溯到源头,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的可控性。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项目创新采用了“动态调配”模式。根据工程进度和各工序的特点,合理调配施工人员,既避免了人力资源浪费,又保证了工程进度。“每个工人都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价值。”崔劲松说。
机械设备管理也是精益化的重要环节。安庆项目引入了物联网技术,对主要施工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风险。这不仅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还大大降低了维修成本。据统计,通过精益化管理,项目整体效率提升了15%,成本降低了10%。
做好每天的工作,把每个项目都干好
对于未来,崔劲松保持着朴实而坚定的态度。“做好每天的工作,把每个项目都干好”,这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他多年来的工作理念。在他看来,工程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完成一个项目,更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专业技术方面,崔劲松表示将继续深耕电力建设领域,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他特别关注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的发展趋势,计划在未来的项目中推广应用更多创新技术。
同时,他希望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工程师,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更多人。“工程不仅要出精品,还要出人才。”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通过“师带徒”的传承,他已经培养出多名业务骨干,这些年轻人正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安庆项目,崔劲松充满信心:“等项目建成后,我要带着家人来看看。”望着初具规模的电厂,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笑容里,包含着对事业的热爱,对质量的执着,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在长江之畔,塔吊林立,焊花飞溅。崔劲松的身影穿梭在工地各个角落,用专业与责任守护着工程的每一处细节。他用实干与匠心,诠释着新时代电力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