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建设进入新阶段——中电联发布首批区域级零碳园区成果

2025-09-28

  9月23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上发布了首批区域级“零碳园区”证书,这标志着我国零碳园区建设进入了全新阶段,为全国各地产业园区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首批区域零碳园区亮相


  园区作为产业集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集中区域,已成为降碳减碳的关键载体。据统计,中国各类产业园区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31%,推动园区低碳化、零碳化转型对于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的实施,国际贸易中的碳壁垒逐渐凸显,产品碳足迹成为国际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零碳园区的认证可以帮助企业大幅降低产品碳足迹、增强“绿色竞争力”,有效应对国际碳关税机制。


  中电联首批评价认定的“零碳园区”有两个:陕西榆林科创新城零碳园区和北京金风智慧园区,成为我国产业园区绿色转型的典型范例。



  9月23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为陕西榆林科创新城零碳园区和北京金风智慧园区颁发“零碳园区”证书。


  陕西榆林科创新城零碳园区依托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为陕西省第17届运动会运动员村进行零碳供能,示范项目集成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实现“电、冷、热”零碳供能,单位能源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45%,年减少碳排放8640吨,实现了含氢能的零碳多能源供需系统的实用化和规模化示范应用,科创载体和场景应用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和落实。


  北京金风智慧园区依托4.8MW分散式风电与1.81MW分布式光伏,构建负荷侧“源、网、荷、储、充”一体化模式,通过自主研发的调度系统实现协同优化,相较于传统用能模式,园区年碳排总量降低4260吨。园区已成为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网、智慧水务、绿色农业与运动健康于一体的 “可感知、可思考、可执行” 绿色生态系统。


政策与标准共塑零碳园区新范式


  2025年6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明确了零碳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方式,标志着零碳园区从概念探索进入规模化建设阶段。文件明确了“单位能耗碳排放”(即园区内每消费一吨标准煤的各类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引导园区在保障企业发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过努力使碳排放达到“近零”水平。


  中电联充分考虑零碳园区建设运营过程中面临的业务场景分散、技术路径多元、资源禀赋多样等问题,梳理涵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碳排放核算与评价认证等全流程的零碳园区标准体系,目前已经完成了《零碳园区碳核算技术规范》T/CEC1254-2025和《零碳园区评价规范》T/CEC1255-2025标准的编制。


  中电联制定的零碳园区标准与其他行业的标准最大的不同在于:标准丰富能源活动和数智水平指标,凸显能源电力特色、数据要素及平台重要性。构建了涵盖能源活动、循环利用、交通建筑基础设施、能碳管理水平和管理的园区星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园区高质量发展,鼓励零碳园区使用绿色电力,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率,推动能源转型。


以标准引领零碳园区未来


  零碳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产业国际绿色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下一步,中电联将完善零碳园区标准体系,强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优化,提升园区综合能效与碳效水平。同时,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零碳园区认证互认机制,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助力企业应对国际碳壁垒、拓展绿色贸易市场。


  中电联致力于持续服务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零碳园区评价和产品碳足迹认证等领域,依托中电联在标准制修订、碳足迹认证、行业数据平台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品牌服务,以“技术服务+数据平台+标准验证”的创新模式,赋能园区和企业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