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绿电”叩开共富门——工业版图上的“两山”实践

2025-08-15

  20年前靠采矿为生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在“两山”理念指引下转型发展,如今生态美景催生的乡村旅游让这里蝶变为致富样板。


  而同样有着“生态伤痕”的湖州市长兴县霅溪村,在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坑上,演绎出另一种“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在这里,国家电投长兴鑫江矿光伏发电项目(以下简称鑫江矿光伏项目)的光伏蓝海铺展在修复后的矿坑上,昔日的矿坑正发出新兴产业的光芒,成为湖州市工业领域践行“两山”理念的鲜活样本。


  “两山”转化并非简单等同于生态资源开发利用。那么,作为新型产业,光伏行业究竟是如何体现 “两山”转化的?带着这个疑问,本报记者走进了霅溪村寻找答案。


  能源生态融合发展,光伏板照亮村民共富路


  在鑫江矿光伏项目现场,曾经寸草不生、矿渣堆积的废矿坑,如今已被整齐排列的光伏板覆盖。远远望去,一排排光伏板在青山绿水间熠熠生辉。


  2022年,鑫江矿光伏项目正式并网发电,项目通过“光伏+生态修复”模式,不仅实现了废弃矿区的绿色转型,也为生态修复和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项目建设采取‘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土壤重构’等技术手段进行土地复垦和土壤改良,通过‘光伏+复绿+牧业种植’的方式,实现了矿区的重复利用和功能置换,促进了矿山生态系统修复和美丽乡村建设。”国家电投浙江公司杭州公司湖嘉中心副主任曹鹏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自项目投用后,每年汛期,项目相关工作人员都会及时清理通道碎石、加固边坡防护网,并在隐患区域增设警示标志,筑牢电站安全防线。


  此外,长兴鑫江矿光伏项目的落地,也让霅溪村迎来了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篇章。


  目前,鑫江矿光伏项目已平稳运行3年,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21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约84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70吨,减排二氧化硫约63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当地首个能源生态融合发展综合利用项目,其采用“度电分成”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与村集体的互利共赢,有效帮助当地农户实现增收。


  “项目装机容量2.1MWp,按照每年发电210万千瓦时计算,每发一千瓦时电,我们会给当地村集体0.04元利润分成。受各种条件影响,尽管光伏每年的发电量有波动,但基本上可以保证当地村集体每年的收益在7万元左右。” 曹鹏晋说。


  除了电费收益,鑫江矿光伏项目部分运维服务也进行了属地化委托,不仅为当地增加了就业岗位,农户劳动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霅溪村村民表示:“光伏板不仅发电,还照亮了我们的共富路。”


  据悉,凭借卓越的运营表现,鑫江矿光伏项目荣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颁发的“5A级光伏电站”认证,成为行业标杆。


  促进“两山”转化,环境保护和经济协同共进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新能源行业的“两山”转化案例中,鑫江矿光伏项目不是个案。


  在广袤的科尔沁草原腹地,一场能源革命正在悄然上演——内蒙古公司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创新性地将煤电铝产业与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开创了全国首个“煤—新能源—电—铝”循环经济模式。这一突破性实践使电解铝生产的绿电占比提升至30%,让“黑色能源”逐步披上“绿色外衣”。


  刚投产不久的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则率先打造“绿电—绿氢—绿氨”绿色发展模式,利用吉林省西部丰富的风光资源发出的电力,年可制绿氢3.2万吨,绿氢制绿氨18万吨,助力化工、电力及交通行业减碳降碳,释放出绿色价值。


  在安吉天子湖工业园区,长虹制链公司的厂区藏着另一个“能源密码”:7MWp光伏板供电,100kW/500kWh储能调峰,还有充电桩为员工车辆充电。由国家电投浙江公司建设的这套“光储充”三位一体系统,通过智慧平台实现智能调度,光伏发电优先供生产,储能系统“削峰填谷”赚差价。园区企业对这种发展模式赞不绝口。


  绿色能源的红利,正通过一条条产业链、一个个就业岗位,精准滴灌到城乡每个角落。可以说,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正书写着“两山”理念最生动的时代注脚。


  在曹鹏晋看来,新能源行业既是“两山”转化的手段,也是结果。他说:“地方引进新能源项目,既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增收,从这个角度来说,光伏行业是实现‘两山’转化的一个手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守住绿水青山,能源转型是主战场。新能源整个行业本身具有节能减排的环保属性。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之所以能位居世界前列,也是我国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的结果。”


  据了解,我国新能源蓬勃发展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也正以相对较低的电价,惠及每个人。《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工业电价与发达国家相比,持续处于较低水平,为0.099美元/千瓦时;中国的居民电价水平也仅0.076美元/千瓦时。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电费均高于中国。


  以新能源为支点,“两山”转化在世界开枝散叶


  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一片片光伏板如绿色的诗行,在曾经裸露的矿山上谱写生态修复的篇章;一座座风电机组似洁白的琴键,在广袤的戈壁滩奏响绿色发展的交响。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到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发电装机首次超过了煤电装机规模。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为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


  这组数据的背后,体现的是我国能源结构的革命性变革,更是我国发展哲学的深刻嬗变,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告别粗放增长,用创新驱动的智慧开辟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新路。


  而实践证明,这条用自主创新铺就的低碳之路,正以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根据《报告》,2024年,我国电力企业对外投资中,太阳能发电达10.42亿美元,风电为3.07亿美元。从数量上来看,新能源在2024年对外投资中占据绝对优势,总计共39个项目,约占总量的76.5%。


  “2024年,中国主要电力企业新签境外工程承包项目涉及46个国家和地区。新能源项目高达72个,占总项目的44.2%” 中电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新能源项目中,太阳能发电和风电项目分别占总项目数的35.6%和8.6%。”


  如今,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正在为撒哈拉的村庄送去光明;中国建造的风电场正在为东南亚工厂注入绿色动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成果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开枝散叶。


  从污染防治攻坚战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从生态文明建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追求,中国正在用实实在在的减排成效告诉世界:绿色低碳不是发展的代价,而是升级的机遇;环境保护不是增长的阻力,而是创新的动力。这种以新能源为支点的“两山”转化实践,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的发展范式,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弥足珍贵的中国答案。(记者 乔建华


  原文链接:“绿电”叩开共富门——工业版图上的“两山”实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