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公司积极拓展绿色发展新赛道

2025-08-15

  国内首个离网光伏直连制氢及利用综合示范工程累计储供氢超过5000千克,氢能发电超20兆瓦时;氢能应急电源车、氢动力巡检无人机陆续投入十五运会保供电实战……当前,南方电网公司正在加快推动电氢协同发展,为高质量发展装上“绿色引擎”。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年。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作为我国能源骨干央企,南方电网公司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有关部署,依托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成立氢能源研究中心,持续发力电氢协同全链条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助力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


  电氢协同发展提速


  在全国首个电网侧储能型加氢站——小虎岛电氢智慧能源站,矗立着三个银灰色集装箱以及一个小型储氢罐。这正是我国首套“既能制氢,又能发电”的百千瓦级电氢双向转换装置,其示范应用成果成功入选《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案例。“该装置攻克了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只需一键触发,电和氢便可实现分钟级的转换。”广州供电局电力科学研究院氢能源研究中心电氢集成系统研究室技术专家杨怡萍介绍,目前该装置的制氢功率达100千瓦,相比传统电解制氢技术,电解效率提升约30%,年发电量可达到28万千瓦时。同时,该装置实现了从材料到系统的全面国产化,推动我国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示范应用。


  随着氢能产业持续发展,其长时储能、跨区域调配等核心优势,对支撑电网灵活调节的意义愈发重大。近日,由南方电网公司牵头的国内规模最大“向上支撑电网、向下服务用户”氢能示范工程在广州开工建设。该工程按照“宜电则电、宜氢则氢”理念设计,将建成装机规模达2.5兆瓦、综合能效超90%的主动支撑电网型燃料电池微网,可根据实际需求实现电能、氢能、热能的灵活转换,具备多种运行模式。


  “‘电转氢’模式可以利用分布式新能源或电网低谷时段负荷开展电解水制氢、储氢;‘氢转电’运行模式则在电网需要时,通过兆瓦级燃料电池系统实现对电网的主动支撑,提供电压支撑、电网调峰、黑启动等服务。”广州供电局电力科学研究院氢能源研究中心经理张行说道。“运行过程中的余热会被热电联供装置高效回收,以热水的形式供应园区,以满足多样化的用能需求。”据了解,该工程技术路线还可复制应用于国内缺电、高寒、高海拔地区或海岛、边疆等特殊场景,规模化应用将促进氢能产业相关技术、装备制造和工程服务的发展。


  氢能技术多点破局


  面向电网生产经营一线实际需求,新型氢能技术装备的研发升级也在同步推进。由南方电网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台基于固态储氢技术的氢能应急电源车,可支撑超6小时长时应急供电,最高额定发电功率可达200千瓦,实现100%绿色低碳用能,目前已在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十五运会等场景中完成多次现场保供电作业。


  针对现有锂电无人机巡检续航短的痛点,南方电网公司以大疆行业无人机为技术平台,自主研发“氢旋”无人机,实现90分钟以上超长续航,较同平台锂电版机型续航提升300%。同时,无人机采用自主研制的可拆卸式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支持现有锂电型无人机的无损快速改装,配合自主开发的氢能管理算法,可精细化巡检主配网输电线路、城市电缆管廊等复杂场景,已在广州多回十五运会保供电线路巡检中完成多轮次实战化应用。


  当下,中国氢能产业已进入持续技术创新、加强试点示范、破局产业规模的关键阶段。广州供电局电力科学研究院氢能源研究中心负责人潘军认为,电氢协同作为国内新兴业态,正处于快速发展与重点培育期,绿氢成本高企、产业协同不足、落地应用困难等产业卡点仍亟待突破。“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场景驱动和产品迭代升级,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从‘1到10’‘10到100’的成果推广与产业孵化,并探索跨界合作。同时,我们将着力打造行业领先的‘研发—中试—测试—实证’一体化电氢协同产业创新平台,通过场景开放和资源共享,吸引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企业集聚,形成‘政府支持、行业认可、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创新生态,支撑国家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何思妍 张行 王佳男 李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