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展现出蓬勃生机。数据显示,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5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7%,这一增速显著高于同期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展现出海洋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
作为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源中枢,南方电网公司充分发挥央企担当,从绿色电力输送链、海洋产业生态圈、核心技术攻关网协同发力。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海洋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为打造十万亿级规模的海洋经济新增长极注入了强劲动能。
“风机链动”千亿蓝海产业链
在江苏南通,广东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海上部分——高约120米、重约2.7万吨的±500千伏海上换流站正在进行搭载。作为我国首个海陆一体柔直输电项目,工程预计在2026年投产,每年可通过总长293千米的海缆转陆上输电线路,将60亿千瓦时海上风电直送粤港澳大湾区,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63万吨。
“我们首创‘绿电拼车’模式,将4个海上风电项目发出的绿电汇集起来,就像在海底建起一条新能源高速路,输电效率能提升40%以上。”广东电网公司基建部副总经理孙强表示。
阳江海上风电集群实现了从叶片研发、主机装配到运维服务的全链条生态。协同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截至2025年4月,广东海上风电装机突破125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而随着大兆瓦机组、漂浮式风电等核心技术得到突破,中国海上风电正从“跟跑”转向“领跑”,带动高端轴承、海工装备等20多个细分领域产业升级。
“绿电赋能”万顷牧场生态圈
海上风电也正在为海洋牧场提供清洁能源。清晨的广州码头,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正准备启航。这艘总投资6亿元的“海上智慧牧场”,全长249.8米,规模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可年产8000吨三文鱼,年产值超5亿元。“苏海1号”创新性采用全电力驱动系统,配备4台2800千瓦发电机组,实现2万海里续航与90天自持力,实现了深远海可持续养殖。
“苏海1号”有望提高国内三文鱼产量,满足全国三文鱼消费市场。黄埔文冲船厂养殖工船总监造师潘兵兵介绍:“目前计划推广5艘,可形成年产量4万吨的市场经济规模。”
为了给船舶制造提供充裕的电力保障,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为黄埔文冲船厂建设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可提供近3.6万千伏安电力容量。“同时,我们通过分布式光伏、储能、冰浆蓄冷等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大型制造业的低碳环保。”广州南沙供电局营销部副经理黎珂珂表示。
“算法驱动”产业升级新范式
海洋是天然的牧场也可以是算力的工厂,我国首个商用海底智算中心集群今年投入运行,它的核心设备海底智算舱完成下水,标志着我国“陆数海算”模式正式落地,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绿色高效的算力支撑,而将数据中心沉入海底的核心优势就在于能大幅降低制冷能耗。
“放100个这种海底数据舱,比同样大小陆上数据中心每年能省差不多1.2亿千瓦时电。这种创新做法以后还能和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光伏,甚至海洋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海南电网公司规划中心技术专家陈明帆说。
在距离数据中心不远的南海海域,我国首台作业时速公里级水下敷缆机器人“南鲛号”正进行着近海场景测试。该装备攻克了稀软土海底作业难题,敷埋速度达1000米/小时,较传统作业速度提升近一倍,并且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突破了水下导航与海缆定位技术的瓶颈。
广东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输电所技术专家汪政表示:“机器人将为海底数据中心、跨洋通信系统等关键信息‘动脉’敷设提供核心支撑,推动海洋开发半径向离岸18公里以外的深远海延伸,保障海底数据中心、跨洋通信等关键设施。”
海上风电光伏保障能源供应,清洁能源支撑海洋牧场,深海算力夯实数字底座,南方电网公司依托绿电输送、生态养护、数字服务,助推我国全新的海域立体开发方案逐步形成。(南网报记者 肖玲 刘杰 陈力文 通讯员 温存 吴子帆 王艳萍 黄晓璐 王颖 李文梓 宋印官 袁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