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疆,世人眼中是甜美的瓜果、曼妙的歌舞与阿勒泰的秘境。在中国能建葛洲坝路桥公司新疆天山风电项目团队的眼中,这里则是“风的走廊”。2024年4月,葛洲坝路桥公司中标新疆天山风电建设项目,这是该公司首次进军新疆风电领域,也标志着葛洲坝路桥公司时隔近十年再度斩获陆上风电领域重大项目,一场绿色能源攻坚战在西北边陲正式打响。
安营扎寨 埋下“向沙海要绿电”的理想种子
捷报传来当日,一支由11名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青年骨干团队组成的突击队火速集结。
远!这是对项目的最初印象。从长江之滨到西域戈壁,近2700公里长途跋涉,4.5小时云端飞行、2小时颠簸车程,最终还要穿越200公里“搓板路”。新疆天山风电项目团队豪情满怀,奔赴天山脚下广袤的沙漠戈壁,开启了绿色能源建设新征程。
“一天一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项目团队成员介绍说,“春秋时节,沙尘暴一来,有时会形成数十米高的‘沙墙’,在外行走,可谓是走一步吃一嘴沙。”
在此环境下,为尽快解决营地建设问题,项目团队克服黄沙漫天、昼夜温差大、坡面不平整等困难,每天早上带上干粮出门在外采购筹措物资,第一时间集结建设者24小时不停歇加紧施工,争分夺秒跑出了板房搭建的“加速度”。
近20天,二十余间活动板房在这片荒漠中筑成一座堡垒,它们抵御着每月准时报到的12级狂风,更成为新疆天山风电项目团队“向沙海要绿电”的理想家园。
然而身处茫茫大漠,风沙洗面、交通不便、缺水缺电甚至通讯信号时常中断等问题随之而来。
没有水,项目团队就找附近的水厂买水储存,没有电就拉来柴油发电机建起临时“供电所”,没有信号就联系通讯公司架设基站……无惧酷暑严寒,笑迎风沙雪雨,随着袅袅炊烟在戈壁升起,这群青年追风者已在漫天黄沙中立下战书:定要在风沙中筑起百米高的“大风车”。
技术突围 浇筑“大风车”的坚实底座
站在海拔千米的荒滩上眺望,天山北麓的狂风裹挟着砂砾,在奇台县连绵起伏的剥蚀丘陵间呼啸穿行,13座直径23米的巨型风机基础即将在此扎根。
风机基础作为风电场中最为重要的结构之一,对风机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稳定至关重要。该项目位于天山北麓的奇台县境内,其地貌以剥蚀丘陵地貌单元为主、场区呈荒滩景观,地面海拔约1000米,且冬夏及昼夜温差悬殊极大,在大幅度温差和高海拔的恶劣气候条件下,极易导致混凝土裂缝、强度低或承载力不足等质量问题,影响风机稳定。
当830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量遇上新疆特有的“一日过四季”气候,如何完成连续作业10小时以上、保持混凝土恒温、一次成型三大难题,成为项目团队关注的焦点。
“这里昼夜温差常达20℃以上,混凝土浇筑与养护就像在跟老天爷抢时间。”项目经理张兴伟说,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团队组建技术攻关小组,系统推进三项核心工作:首先针对新疆特殊地质气候条件,通过反复试验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例,成功研发出适配当地环境的专用混凝土配比方案;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变化,及时采取降温或保温措施,将混凝土内外温差严格控制在理想区间;强化施工质量管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规范振捣工艺操作,确保混凝土内部密实均匀,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
“成功了!首个基础结构顺利浇筑完成!”经过10小时连续奋战,随着混凝土倾泻而下,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为确保本次浇筑任务高质量完成,我们实施‘三班两倒’机制轮流值守现场,技术团队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安全专员按时开展全域巡查,同步做好各项数据的记录,为后续的浇筑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总工程师柳军介绍说。
从天光微亮到日暮降临,十小时攻坚战的背后,凝结着项目团队百余个昼夜的筹备心血,他们用汗水为墨绘就绿能长卷,用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奋进之歌。
市场破局 推动“新能源版图”拔节生长
作为葛洲坝路桥公司在新疆的第一个新能源项目,重返陆上风电市场的“破冰之作”,天山风电项目承载着重新打开风电市场、开拓新疆区域市场的使命。
开工以来,项目团队以“干好项目就是硬公关”为理念,仅用5个月的时间,优质高效完成了13台风机的全部土建施工任务,业主对新疆天山风电项目团队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发来了表扬信。
依托天山项目的口碑效应,葛洲坝路桥公司再次斩获新疆托克逊风电项目,实现了新疆风电市场的滚动开发,真正做到了“以现场保市场、以现场拓市场”,为葛洲坝路桥公司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项目建设后,每年的发电量将达4.8亿千瓦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3万吨。项目部将加快推进风电机组安装和调试,确保按时并网发电,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路桥力量。”项目经理张兴伟说。
未来,一台台白色“大风车”将在戈壁之上、高山之巅迎风旋转,把每一缕风化作澎湃绿能送去千家万户,点亮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