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在龙源电力河南禹州暖阳光伏电站,绿油油的麦田与蓝色的光伏海洋交相辉映,检修工人和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不时映入眼帘,构成了一幅现代能源与农业生态深度融合的画卷。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生态修复与土地集约利用的标杆项目,该电站通过“光伏+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更以智能化技术革新和灵活种植策略,为新能源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示范。
图为龙源电力暖阳光伏电站
暖阳光伏电站原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遗留的弃土荒地,曾因水土流失和资源闲置成为生态治理难题。该公司创新“光伏+农业+生态”复合利用机制,在堆土区架设光伏组件层高至2.5米以上,与数字智能化技术深入结合,实现高效管理。
“原来这片地十分贫瘠,什么庄稼都种不了,国家能源集团在建设光伏项目的同时,对土地进行了修复,改善了种植条件,现在光伏板下可以正常种植庄稼了!”冀村党支部胡书记说。
图为维保人员通过智能巡检系统巡视光伏电站
项目结合龙源电力生产数字化平台,集成光伏发电监测、气象监测,画面实时传输,通过光伏板积尘污秽预警系统及时消缺。“过去巡查1300亩地需要一周,现在用无人机2天就能巡查完,故障响应速度也提升了60%。”运维班长喻永乐说。高效管理带来显著效益,电站年发电量稳定在7400万千瓦时,可满足当地8万户家庭用电。
光伏板上发电,光伏板下则是群众的“饭碗”。小麦耐旱性强、管理成本低,适合在弃土区进行土壤改良试验。经过精准调控,夏季遮阳降低地表温度,冬季透光延长光合时长,配合滴灌系统节水30%。此外,根据土壤修复进度灵活调整作物结构,种植高附加值板蓝根、蔓荆子 、金银花等中药材,形成“一区多品”的种植矩阵,不断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小麦亩产较普通农田提高15%,小麦与试验作物的综合收益较单一光伏模式增长40%。”村民邢超鹏表示。
图为暖阳光伏电站小麦长势
更让当地群众满意的是,暖阳光伏电站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分红”模式,为当地村民打造了可持续的增收链条。冀村村民胡新洋算了一笔账:“土地租金每年折算500公斤麦子,我在电站务工每月都有工资收入,年底还有集体分红,年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另外,项目试种耐阴作物抑制扬尘,同步改善生态与民生,使弃土区蜕变为“绿色活力带”。
从南水北调弃土堆场到乡村振兴高地,该公司以深化改革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不仅是响应“双碳”目标的担当之举,更彰显了改革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