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连山北麓的沙漠戈壁深处,酒泉市金塔县的风沙见证着“甘电入川”直流接地极工程勘测团队的奋斗足迹。在这里有两对师徒,测量专业的刘鸿剑和徒弟丁旭东,地质专业的丁玉涛和徒弟张钊,在这片荒芜的沙漠中,以“传帮带”的雷锋精神,将技术薪火相传,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一线电力设计工作者的奉献与担当。
薪火相传:技术传承中的匠心之道
(图右为师父刘鸿剑图左为徒弟丁旭东)
作为测量专业的资深队长,刘鸿剑深知在沙漠腹地测量塔位地形和挡间风偏断面点对精度要求的重要性,深知每一组数据的精准都关乎工程成败。他带领徒弟丁旭东,每天扛着RTK和全站仪,徒步穿越起伏的沙丘,反复采集校核坐标数据。面对徒弟丁旭东的疑问,他手把手演示着仪器操作,仔细讲解不同地形需要注意的测量细节。
“沙丘移动会影响基准点稳定性,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刘鸿剑一边调整仪器,一边向丁旭东讲解应对沙漠地形测量的技巧。在沙尘暴突袭时,他坚持完成最后一组数据采集后才撤离现场。“德若水之源,艺若水之流”,刘鸿剑将多年工作心得凝练成这句寄语,他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品格的塑造。徒弟丁旭东感慨道:“师父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方法,更是饱含对职业的敬畏心。”丁旭东在师父指导下,从最初的职场新人逐渐成长到能独立和其他专业协调配合。
在地质勘察现场,地质专业技术骨干丁玉涛与徒弟张钊的足迹遍布方圆数里的戈壁沙漠。“地质人的眼睛要看到岩层背后的故事”,他指导徒弟通过裂隙走向判断古河道分布,从岩芯颜色推测地质年代,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在判断塔位地形成立条件时,丁玉涛耐心指导张钊解读沙丘地形对塔腿稳定性的影响,师徒二人俯身观察着刚取出的钻探样本并作实时现场记录。
丁玉涛的寄语饱含对徒弟的期许:“外业的风雨会磨砺你的意志,勘测工作终将让你独当一面”。张钊说:“师父总是以身作则,为了获取准确的地质条件信息,经常会多走许多路,多爬几座山,他让我深刻理解了每个地质数据背后都是沉甸甸的责任”。在他的指导下,张钊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成长为能独立编制地质报告的新一代技术新锐。
精神接力:奉献传承中的使命担当
(图右为师父丁玉涛图左为徒弟张钊)
当问及传承的秘诀,刘鸿剑说:“我们互为明镜,徒弟的求知欲也在推动我进步”。丁玉涛则指着徒弟整理的勘察记录笑道:“当年我的师父也是这样站在沙丘上检查我的记录笔记,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就好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徒弟能独当一面,是师父最大的成就”。在黄沙漫卷的戈壁滩,他们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行业精神。
为高质量完成外业定位工作,他们往往顶着寒风连续勘测8小时之久;为优化线路路径,他们反复穿越戈壁沙漠……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仪器显示屏上被吹起的灰尘、只有图纸边逐渐晕开的汗渍,他们正用双脚丈量每寸土地,用数据编织每张蓝图。
这种精神,是新时代电力人对雷锋精神的生动诠释——以专业守护光明,以奉献传递温暖。就像他们常说的:"电网的经纬线里,织进的不仅是导线,更是我们电力勘察者的初心。"
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宛如大漠胡杨的根系,在传承中深深扎进这片土地。在这里,雷锋精神具象化为仪器上的精准数据、师徒间的技术传承,以及戈壁滩上永不褪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