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三峡集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工程建设、生态环保、勘察设计、项目运维等各条战线上锻炼成长起来的三峡工程师队伍,在担当中历练,在奋斗中成长,足迹踏遍了高山、深海、沙漠,凭借着过硬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完成了一项项技术突破,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即日起,开设“人水和谐的工程师故事”专栏,通过深入挖掘工程师的探索故事,展示工程师探寻人水和谐之路的奋斗历程,记录新时代弘扬三峡精神的生动实践。
视角120度
波长390纳米~760纳米
分辨率5.76亿像素
这是人类眼睛的参数
借助它
我们看清山川大海、
草木葳蕤、虫鱼鸟兽
在工程建设领域也有这样的“眼睛”
拥有更广的视角
更多的维度
更深的聚焦
依靠它
我们勘测山峰的根基、
河流的内在、海洋的基底
见证一座座大国重器拔地而起
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都离不开勘察检测
即通过设备、经验、知识
确定工程场地和建筑物的形态结构
以及参数质量
它伴随建设构想而生
是项目规划的先行者
始终跟随工程建设进展
如同一双特殊的“眼睛”
帮助工程师去探索沙漠、高山、
深海、城市等难以企及的地点或区域
自有文字起,即有勘测——
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
就开始了有目的的测绘
从《山海经》的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
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到《史记》的夏禹治水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
以开九州,通九道”
再到秦始皇
“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
三国裴秀“制图六体”规定测图原则
郑和绘就古海图
清朝的《皇舆全览图》《西域图志》
……
中国人有迹可循的勘察测绘
来自发展农业、抵御洪灾的生存需要
也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
中国勘测技术曾一度走在世界前列
但受限于科技水平
勘测多数还是停留于
描述地形地貌等基础认知
进入近现代
伴随西学东渐的思潮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传播
一批矢志投身新中国建设的
有志之士从海外归来
以彼时先进的苏联工程建设体制为模板
促进了勘察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峡集团所属上海院前身
上海水力发电勘测设计局
正是在这一浪潮中诞生
致力于水利水电项目的规划设计
勘察测绘工作重要性不断凸显
1955年
在我国第一座自己勘测、设计、施工和
制造设备的大型水电站
——浙江新安江水电站铜官坝段坝址比选中
上海院成功开挖我国第一条过河地质探洞
彻底“看清”了坝址的可靠性
1964年
上海院四个青年技术人员
制成我国第一台钻孔摄影仪
创新钻探工作
大大提升了水电钻孔的工作效果
▲ 上世纪测量工作照
2004年
世界最大的边滩水库及
国内潮汐河口地区最大的蓄淡避咸水库
——青草沙水库
在一次次的勘测设计中
开启了为1300万上海人供水的民生之路
2007年
亚洲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
——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
开启了上海院海上“种风机”的勘测之路
也掀开了中国海上风电近20年的勘测设计序幕
……
从左准绳右规矩,到遥感航测
从手动,到自动
从天上,到地下
从陆地,到海洋
一代代勘测人
接力开启了更为宏大、智能、立体的新事业
勘测人的“双眼”看得更远、更深、更细
当我们看得更远
▲ 重庆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下游(左图)、延川风电场址的无人机视角(右图)
山是一块块拼接的地毯
在无人机的视角下
数百数千平方公里的山川河流
尽收眼底
▲ 海南羊林抽蓄正射影像(左图)、 内蒙古库布其大基地风场项目正射影像(右图)
勘测人从藏在图里的细节
寻找抽蓄、风电、光伏项目最合适的“家”
当我们看得更深
山不再仅仅是山
是地下数百米深的岩芯和平洞
▲ 海南羊林抽蓄岩芯编录(左图)、重庆菜籽坝抽蓄平硐岩芯编录(右图)
▲ 河北青龙冰沟孔内勘测工作现场(左图)、钻孔岩性成果照片(右图)
是埋藏在深处的地层地磁差异
▲ 海南三亚羊林抽蓄大地电磁测量现场及成果
是蕴藏的泉水、地下河流与溶洞
▲重庆菜籽坝抽蓄项目地勘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地质测绘,正在探寻地下河的流向
海也不仅仅是海
而是可以探测的丰富多样的地质与结构
▲“三峡101”同步开展钻探与静探工作(左图)、工人在做海洋地质钻探(右图)
是多波束与侧扫声呐看到的海底地形与路由走向
▲侧扫声呐与无人船测量海底地形、某项目路由线路实测地形图
城市不仅仅是车水马龙
也是地下血管交错
“病”时会“土质疏松”
“治愈”后会“四通八达”
▲芜湖镜湖项目cctv检测管网
▲九江长江大保护某钻孔的含砾粉质黏土(左图)、 岳阳大保护某城市提升泵站钻孔土芯(右图)
当我们看得更细
岩石有了自己的“三围”
▲地质工程师正在对西藏古如曲水库工程进行地质测绘(左图)、对河北青龙冰沟项目岩层产状进行测量(右图)
风机有了自己的“医生”
▲风机平台应急仓顶监测设备安装 (左图)、 “三峡引领号”监测设备安装(右图)
隧洞、大坝、填埋场定期“体检”
▲云南滇中引水项目无损检测
▲南京新化湿地公园人工湖完整性检测
连管材都看清了自己脸上的“毛孔”
▲显微镜下对炭黑颗粒分散情况评级表征管材性状
当我们看得更透
不用潜入深海便知海底风机基础及海缆折旧情况
▲水下机器人下海及扫侧成果
不用步履维艰便能获取上千公里的完整地形地貌
▲库布其大基地航拍约1435平方公里的影像和地形处理结果
我们不仅有了“透视眼”
▲通过三维超声横波扫描仪检测输水隧洞二衬混凝土结构的内部质量
还可以通过集纳分析数据
提出科学的设计参数
建立地质模型
变抽象为具体
▲地质设计系统通过地质数据构建重庆菜籽坝场区三维地质模型
……
面向未来
随着勘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天地宇宙
江河湖海
必将以更加多元的维度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大国重器的建设者们
将不断创新、擦亮“工程之眼”
助力绘制风光水储的绿色能源发展图卷
本文作者:杨靖晖 井然 李晓雨
编辑:秦明硕 喻清卿 杜健伟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