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创办的《新型工业化》期刊2025年第10期,刊发了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磊的署名文章,系统阐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上海电气如何以科技为刃,以战略为舵,在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不断突破,以硬核实力助力新型工业化建设——
坚持自主创新 服务国家战略
以一流装备智造为新型工业化贡献力量
上海电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吴磊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我国正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作为世界级综合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装备制造企业”目标,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动新型工业化,努力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坚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推动装备制造业新型工业化对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看,新型工业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对于制造强国建设意义重大。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从强国建设伟大历史进程的高度,审视和定位新型工业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制造强国目标实现。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时代要求看,新型工业化是新时代技术创新、产业更新在我国制造业领域的生动性实践,是经济结构整体性重塑、社会形态系统性变革的先导性体现。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从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上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路径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全面统筹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将高质量发展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从推动新型工业化在装备制造领域的规律性探索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经济命脉所系;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装备制造业要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韧性安全及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率先探索、走在前列,发挥战略性、引领性和支撑性作用。
上海电气作为“百年大电气”,是近代中国工业的缩影,也是中国动力工业的摇篮。自1902年上海大隆机器厂肇始,上海电气就肩负起产业报国、工业强国重要使命,深度参与并见证了国家工业化重要进程。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电气创造了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世界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中国首台万吨水压机等众多中国和世界第一,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电气始终坚持科技自强、开放创新,推动合资合作和技术引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品牌,先后与美国西屋、西门子、日本三菱、ABB、施耐德、安萨尔多等世界级企业合作,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两条腿走路,创造世界首套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等,自主研发创立中国第一套秦山核电站核电机组等重大装备,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装备制造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进入新时代,上海电气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推动能源和工业装备核心竞争力持续攀升。面对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时代发展趋势要求,上海电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锚定“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战略目标,聚焦主责主业,致力服务国家战略,持续强化核心竞争力,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中勇立潮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闯新路,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当先锋,不断深化新型工业化实践探索,努力扛起高端国产装备自主制造重要使命。
二、坚持战略定位,在装备制造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彰显担当作为
上海电气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立足装备制造主责主业,发挥极限制造、装备集成、科技创新等优势,争当服务国家战略排头兵、践行新型工业化先行者。
第一,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在支撑国家战略发展和安全中奋发作为。发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高端装备制造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是上海电气作为国有装备制造企业使命所系、责任所在。一是发挥“大国重器”极限制造优势,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基石。聚焦高水平“煤燃核”能源装备制造,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上海电气作为国内少数同时拥有国内E级、F级制造实绩的重燃制造商,拥有从燃机研发、制造、销售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上海电气自主创新的百万等级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效率达49.4%,发电煤耗达248.86g/kWh,刷新全球最低煤耗纪录;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深调峰、快调节、低排放等新一代煤电技术研发,有力支撑煤电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核电领域,上海电气是国内少数拥有核岛、常规岛、仪控仪表、大型铸锻件完整产业链的核电装备制造集团之一。从为我国第一座秦山核电站提供核电主设备以来,上海电气全面攻克二代、三代、四代核电主设备制造技术,其中,为我国中远期建设主力堆型示范快堆,助力我国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发挥重要作用。聚焦综合性新能源装备制造,更好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上海电气顺应“源网荷储控”一体化发展趋势,围绕风光储等能源装备持续发力。比如,风电领域,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国领先,完成全球首个漂浮式风光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储能领域,上海电气提供秒分级飞轮储能、小时级锂离子储能和长时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熔盐和抽水蓄能等多元储能技术产品,为电源侧、电网侧、工商业侧等客户提供一站式“优储”系统解决方案。比如,自主研制成功全球首套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系列化大容量电机。二是立足集成装备制造优势,服务现代化工业体系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上海电气围绕大工业、智能制造,聚焦航天强国建设、国防科技自立自强、工业强基等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提升工业装备核心竞争力。比如,上海电气通过提供航空产业自动化设备、智能工厂软件和航空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与飞机制造相关的关键设备及集成服务,深度参与C919飞机产业化,打造国内首套国产C型机身壁板自动钻铆生产线、移动重载自动制孔机器人等,推动核心技术本土化突破,助力国产大飞机建设。三是精准发力“卡脖子”关键环节,助力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上海电气在产业链协同、“卡脖子”关键环节本土化发展等关键点上着力,围绕核心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攻关,填补国家关键重大装备关键部件的众多空白。上海电气航空航天领域微型轴承国内领先,不断强化高端装备制造自主能力,助力构建更加韧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第二,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在全方位强化高端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上持续深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根本所在。近年来,上海电气坚持“四个面向”,着眼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根本驱动和引领作用,深化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牵引集团前沿技术创新、未来优势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布局。强化科研投入强度,近年来上海电气年均研发投入保持在60亿元以上规模,研发投入强度达4.5%,超行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优化科研投入结构,重点突出科技产出、科技成果、科技转化,围绕核心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布局和重大新产品迭代开发布局落子,引导科技创新投入向新兴领域、未来领域倾斜,投入占比近40%。着眼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构建开放、协同、敏捷、高效的研发生态圈,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战略合作、联合攻关,近5年投入约20亿元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加快转化。二是坚持国家重大专项牵引。上海电气发挥跨领域、跨专业的集成能力和协同优势,在国家关键技术领域,包括核电、燃气轮机、工业母机(高端机床)等领域,牵头并参与70多项国家关键“卡脖子”项目攻关,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科学技术奖30余项。聚焦跨产业技术协同攻关,实现高温气冷堆核岛主设备成套供货首台(套)突破,中国实验快堆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三是积极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上海电气立足能源、电力、自动化、人工智能等领域“根技术”,聚焦先进核能材料、氢能、绿色低碳与资源循环、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化重点平台建设。截至目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上海市及其他省市企业技术中心29家,上海市及其他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家,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实验室19家,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此外,积极布局全球化研发网络,构建丹麦奥胡斯(风力发电机)、日本东京(新能源车零部件)等海外研发中心。四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海电气拥有超过1.6万名技术研发人员。当前,上海电气正以系统思维推动科技人才制度机制构建,突出领军科技人才、复合型工匠人才等重点队伍建设。上海电气享有政府特殊津贴科技人才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计划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2人。
第三,以上海电气跨产业、跨领域、跨技术的协同联合攻关,助力国家重点产业突破。发挥上海电气产业门类众多、覆盖面广、技术协同优势,突破国家多项关键领域产业关键产品。比如,凭借贯穿材料、锻造、加工、装配全产业链能力,成功研制特大型950毫米船用曲轴,突破国际封锁和垄断。下一步,上海电气将着眼全球市场,推动船用曲轴产品面向绿色燃料发动机,向更高吨位、更高精度、更高可靠性迈进。强化一体化解决方案解决能力,带动产业链发展。上海电气集成自身新能源、智能电网、绿色化工领域全产业链技术能力,围绕贯通绿色燃料产业链,在吉林洮南打造国内首个绿色甲醇示范项目,率先探索“绿电-绿氢-绿醇-绿色应用”一体化产业生态构建。该项目为国内首个通过欧盟ISCC全流程认证,并获国际市场准入资格,是国内绿色化工领域大协同的标杆性工程。上海电气将以此为支点,推动绿色燃料在航运、航空、化工、冶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为全球工业脱碳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三、坚持战略聚焦,勇当装备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践探索排头兵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型工业化特征的鲜明体现。面向“十五五”,上海电气将聚焦高质量首要任务和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全面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努力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实践性探索和规律性总结提供经验、借鉴。
第一,统筹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跃升。高端化是迈向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上海电气统筹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全面提升装备技术、产品能力水平,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是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产品方面,一方面推动横向拓展。比如,上海电气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牵引,将传统磨床加工精度进一步提升到纳米级,并向半导体领域拓展。另一方面向纵向深化。比如,推动透平机械从传统煤电向新型电力系统相关空气压缩机、膨胀机、储能等领域延伸。市场方面,向高端市场突破。上海电气承接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950MW迪拜光热光伏复合发电项目,可实现100%可再生能源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实现高端市场机电设备批量化突破,打造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标杆,为我国沙戈荒“一体化”大基地建设提供有益技术和模式参考。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抢抓未来新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上海电气聚焦先进核能、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积极布局。先进核能方面,上海电气坚持核聚变主机系统全链条装备制造的基本定位,围绕四代堆、小微堆、聚变堆等重点方向,强化主设备供应链支撑,先后完成BEST、CRAFT等主机部件,助力我国聚变领域商业化进程。具身机器人方面,上海电气以多元工业应用场景为牵引,聚焦核心零部件突破,依托自动化产线优势,强化本体制造能力,全面切入具身机器人产业。目前,上海电气已发布“溯元机器人”。下一步,上海电气将深入探索多元化工业场景下的“人机协同、机机协同”智能化解决方案,争当行业引领者。
第二,坚持数字转型和“AI赋能”,推动装备制造向智能化升级。发展数字技术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上海电气将坚持“数智+研发”“数智+生产”“数智+服务”“数智+管控”等总体思路,推动数智和产业深度融合。一是推动工业化数字转型。2022年以来,上海电气围绕智能制造水平提升,系统性开展多层次、多场景智能制造实践,已建成3家国家智能制造工厂、1个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7家上海市智能制造工厂。下一步,上海电气将围绕“场景+技术创新研发”,分批打造多批次国家卓越工厂、领航工厂和灯塔工厂。二是积极打造企业级可信数据空间示范。上海电气着力发挥行业主导企业带动作用,依托国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星云智汇”和“商和”供应链平台上200多家核心企业上下游4万多家供应商,积极引导上下游企业在可信数据空间内充分共享开放数据资源,实现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交付的协同互联能力提升和价值共创。相关应用场景入选2025年全国区块链技术应用精选案例专辑。下一步,上海电气将持续依托可信数据空间开发更多场景化产品和应用,通过全链条数据化管理、跨域安全协同与产业生态创新,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价值变革跃升。三是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上海电气正牵头推动国家人工智能制造应用基地项目,将围绕技术自主可控、场景先进示范、生态开放创新、行业协同发展目标,持续赋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更好打造“AI+高端装备”产业创新与制造高地。
第三,突出全方位、系统化,推动装备制造向绿色化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工业绿色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经济新动能的重要路径。上海电气积极践行国家“双碳”目标,按照“能效提升、能源替代、资源循环”的思路,从标准引领、研发应用、标杆工厂等方面着力。一是高标准引领行业发展。联合国家电网、施耐德、江森自控等国内外十多家标杆企业,牵头制定《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与评价导则》标准,填补行业空白。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白皮书,明确上海电气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力争203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力争2055年前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二是高质量推动绿色研发、绿色应用。上海电气坚持将绿色低碳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制造全过程,在研发端推动可降解、低能耗、轻薄化技术产品,在应用端推动可再生、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应用场景。目前,超过20款自有产品获得第三方碳足迹核算认证证书。三是高水平推动绿色工厂建设。截至2024年底,上海电气集团累计29家企业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绿色工厂认证;电力电子、电梯等8个产品系列获得国家级绿色产品认证。下一步,上海电气将坚持标杆示范引领,围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全面有序推动零碳工厂、零碳园区标杆示范创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