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电力工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通知》,正式将湖北省长阳县、秭归县、巴东县、神农架林区(简称“三县一区”)纳入定点扶贫范围。30年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全力支持湖北“三县一区”乡村振兴,高效完成定点帮扶各项任务,累计投入定点帮扶资金10.14亿元,从通电、通水、通路等基础设施帮扶,到送医、送学、送培训等智力帮扶,实施帮扶项目824个,不断增强“三县一区”内生发展动力。
坚强电网让群众用上“幸福电”
30年来,公司不断加大湖北“三县一区”电网建设力度。
9月26日,神农架林区松柏镇,山水迤逦绿意盎然。在麻湾村淫羊藿种植基地,神农架欣龙邦本草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正带领着工人们除草、浇水,一株株长势良好的淫羊藿苗随风摇曳。
今年49岁的王涛是土生土长的神农架人。30年前,他就有一个梦想——一定要改变家乡的面貌。
“那时南部水电站的电翻不过老君山,林区的天麻、黄精等中药材常因烘干机罢工而腐烂。”王涛说,北边机器转不动,村民们管村子叫“半明村”。当时,灯泡就像萤火虫,发动机一启动就跳闸。
30年前,神农架林区电网基础非常薄弱,只有3座110千伏变电站,总变电容量9.2万千伏安。转机始于定点帮扶工作。1996年,神农架南北联网工程被列入扶贫项目,当地供电企业规划修建一条翻越老君山的110千伏红松线。
1998年夏天,红松线投运。当电流首次从老君山南部的水电站输往北部后,古水村村民王成柱家的烘干机连续运转了24小时,这成了村民眼中的“奇景”。“原来机器能这么听话!”王成柱随后扩种了5亩天麻。
1995年到2006年,公司改造和完善了“三县一区”79个村的供电设施,解决了14748个“无电户”的用电问题。
有了充足的电力做支撑,2020年,王涛响应“能人回乡创业”号召回到家乡,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联农带农模式,发展以淫羊藿为主的特色中药材产业。他带领村民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转变,为村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良方”。
神农架供电公司配网建设班班长陈文强介绍,仅2024年,该公司便建设了10千伏堂麻线等4项电网工程,总投资349.94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8.42千米,全力保障沿线的欣龙邦本草种业公司、神农架机制木炭加工厂等企业生产和加工用电。
持续建强的电网让像王涛一样的返乡能人带动乡亲们致富。1995年以来,公司累计投资82.14亿元用于湖北“三县一区”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由1994年年底的33座增长到2024年年底的100座,变电容量由13.9万千伏安增长至317.17万千伏安,到2024年年底,农村户均配电变压器容量2.7千伏安,供电可靠率99.90%,电压合格率99.88%,供电能力和质量明显增强。
“阳光存折”储蓄幸福生活
秋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巴东县官渡口镇下马洞村的光伏电站,蓝色的光伏板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下马洞村党支部书记许垚站在光伏电站旁,看着电表上不断跳动的数字,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这‘阳光存折’每年都能给村里带来稳定的收入,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2016年,公司在湖北“三县一区”启动“国网阳光扶贫行动”,至2017年6月,累计投入6.09亿元,建设了242座光伏扶贫电站并全部捐赠给村集体,帮助“三县一区”9.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模式获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能源局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光伏电站的收益主要用于支付电站运维成本、补助困难群众、设置公益性岗位、开展小型公益项目、发放教育奖补等。”国网湖北电力营销部农电处处长陈卫勇介绍,村级光伏电站资产按比例确权至各村集体,收益按照“5311”原则(50%用于村级公共项目和产业发展扶持、30%用于公益性岗位、10%用于大学生助学、10%用于小型救助)进行分配,根据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相关部门审定、村级公示的程序确定。
“这笔钱为农村发展提供了‘造血’能力,以前村里账上没余钱,想修条水渠都得向上级打报告;现在有了光伏收益打底,我们不仅修好了水渠,还建起了乡村夜校,发展了乡村产业。”许垚说。
下马洞村20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可带来光伏收益20余万元。村“两委”研究决定,利用光伏收益为种植户购买树种,设立技术员岗位,优先录用村里熟悉种植、生活困难的“土专家”从事种植、养护、采摘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并成立专业合作社打通销售渠道,让农户无后顾之忧。
同样在神农架西南边陲的落羊河村,“抬头见群山,地无三尺平”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2017年前,92户人家中有8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当2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在荒坡建成时,当地出了一首民谣:“落羊河村一面坡,坡上装个金鸡窝。只要太阳一出来,金鸡下蛋一大窝。”
截至今年9月底,湖北“三县一区”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6.03亿千瓦时,提供公益岗位3.31万个,奖补学生8180名。
授人以渔提高“造血能力”
公司始终秉持“授人以渔”的帮扶理念,聚焦产业、消费、就业、人才、医疗五大领域,着力提升湖北“三县一区”自主“造血”能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公司累计捐赠资金2.07亿元,实施“国网兴农+”特色产业示范项目261个,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7月22日,在秭归县郭家坝镇烟灯堡村,村民袁本政站在脐橙示范园里,手指轻点手机屏幕,微喷灌系统立即开始工作,水雾均匀地洒向橙树。这套智能化灌溉系统是公司帮扶项目之一,实现节水25%、亩产增加40%。公司还在果园安装了电动单轨运输车和空中索道,将橙子运输成本从每斤0.4元降到0.1元。如今,秭归县从昔日的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
公司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投入2794万元打造秭归脐橙(国网兴农橙)、神农架百花蜜(国网兴农蜜)等“国网兴农+”特色产业品牌,推动形成“一县一业”电力助农发展新格局。
产业帮扶的丰硕成果也体现在消费动能的持续释放上。在公司的示范引领下,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织帮扶农产品进食堂、进工会慰问品,协助81家企业入驻“慧农帮”电商平台,并组织商家参与“央企消费帮扶兴农周”等活动,2019年以来累计采购帮扶地区农产品超亿元;延续系统首创优势,连续3年举办“国网兴农甄选”产销对接会,累计签订协议金额3990万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公司连续多年帮扶长阳职教中心,先后投资495万元援建运动场、综合化多功能电工实训基地及AR电焊实训室等项目,以“现代学徒制”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电工技能纳入机电专业必修实习实训课程。截至目前,连续4届20个班共867名机电专业学生受益。
公司持续加强人才帮扶,累计开办“国网兴农学堂”12期,惠及乡村干部、技术人才、产业带头人近10.2万人次;实施“电力授渔计划”,推广“电力特种作业许可证”培训、取证、推荐就业模式,结合“村网共建”机制培育乡村电工,帮助106人取得特种电工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8月19日,长阳县龙舟坪镇合子坳村乡村振兴产业园内,缝纫机发出嗡嗡的声响。“经过系统培训,我现在每月能挣5000多块钱。”返乡就业村民覃玉婷专注地操作着缝纫机。
2024年10月,公司首个定点帮扶产业生产基地在长阳建成投运。今年1月,湖北耶莉娅服饰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开始试运行。这家服装企业年产值预计超3000万元,可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实现了“培训即上岗、出村就进厂”的就业无缝衔接。
在医疗帮扶方面,公司对接北京电力医院、“三县一区”卫健局,连续8年开展医疗巡诊,并帮助培训当地医护人员,提高“三县一区”“乡土医疗”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公司在“三县一区”累计实施医疗卫生项目77个,为1.14万人提供医疗巡诊,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
能源革命探索振兴新路径
如何推进“三县一区”定点帮扶工作创新发展?2023年7月以来,公司深入探索以“新能源开发利用+污废物循环利用+高韧性配电网+产业带动”为代表的农村能源革命新模式,建成巴东县土店子村、神农架大九湖等农村能源革命试点项目。
“现在每天都有网上订单,大多是武汉的客户,我们将黑猪屠宰后通过冷链发送过去。一个月能卖30多头,总收入差不多10万元。”9月26日,巴东县土店子村黑猪养殖户冯彩龙忙着查看网上的订单。
走进这个小山村的养猪场,闻不到一点刺鼻的异味。“得益于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的沼气发电站,我现在只要按一下按钮,猪粪就能集中排到一个粪池里,产生的沼气可以用来发电,分离出来的沼液还可以当作肥料。”冯彩龙说。
依托公司创新应用的“种植—养殖—沼肥—发电”梯级循环新模式,养猪场既解决了粪污等环境污染问题,又降低了养殖成本,通过沼渣施肥、沼液还田和沼电上网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
冯彩龙介绍,猪粪自动化处理每年可节省成本4.3万元,猪舍屋顶出租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每年可获得租金5000元,使用光伏发电每年可节省电费支出5000元,沼液消毒每年可减少消杀费用7000元,沼液用作肥料种植牧草每年可减少肥料费用3万元……整个项目每年可为养猪场降本9万元。
土店子村曾是一个偏僻山村,自实施农村能源革命以来,已蝶变为湖北省首个“绿电村”,入选全球环境基金“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试点。如今,土店子村太阳能、风能以及沼气等新能源装机已达1871千瓦,年发电量约200万千瓦时,这些绿电完全能够满足全部村民日常的用电需求,而且还有多余的电能外送。全村2024年用电量突破53.7万千瓦时,较2022年增长188%。
在神农架大九湖景区,屋顶光伏电站、光伏伞、光储一体绿色充电站等设施年发电量65万千瓦时,景区用能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40吨。“一辆电动小火车一年能节省3万多元的油钱。”神农架旅游集团大九湖景区相关负责人邓龙芹说,这里配置的22台充电桩26把直流充电枪,可同时满足14辆电动公交车和12辆电动小火车的充电需求。
银线穿梭,编织三十载帮扶画卷;灯火璀璨,点亮万千户幸福生活。未来,公司将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为目标,持续深化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能源转型,为“三县一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公司全方位帮扶湖北“三县一区”
电网建设
30年来,公司累计投资82.14亿元用于电网建设。到2024年年底,“三县一区”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100座,变电容量317.17万千伏安,农村户均配电变压器容量2.7千伏安,供电可靠率99.90%,电压合格率99.88%。
阳光扶贫
2016年,公司在湖北“三县一区”启动“国网阳光扶贫行动”,投入6.09亿元,建设了242座光伏扶贫电站,帮助9.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截至2025年9月底,光伏电站累计发电量6.03亿千瓦时,提供公益岗位3.31万个,救助困难群众3.66万人次,奖补学生8180名。
人才帮扶
公司累计开办“国网兴农学堂”12期,惠及乡村干部、技术人才、产业带头人10.2万人次;实施“电力授渔计划”,推广“电力特种作业许可证”培训、取证、推荐就业模式。
医疗帮扶
公司累计实施医疗帮扶项目77个,为1.14万人提供医疗巡诊。
产业帮扶
公司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2.07亿元,实施“国网兴农+”特色产业示范项目261个。
消费帮扶
公司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消费帮扶体系,精心培育消费帮扶品牌“国网兴农甄选”。3年来,“国网兴农甄选”组织多次产销对接会,累计签订协议金额3990万元。(祝科 刘帮 金雅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