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安全落地,比啥都让人心情好。
焦新刚拍了拍沾着机油的手套,望着广东廉江核电项目工地上刚立起的21CM450-20t塔吊,像是看着相交多年的好友,眼里满是欣慰。数十年来,焦新刚始终守在岗位上,和塔吊、履带吊这些“老伙计”为伴,以技术为笔、以坚守为墨,书写着自己的成长答卷。从新疆戈壁的烈日下延伸至内蒙古草原的风雪,从陕西平原的输变电工地铺向广东沿海的核电现场,这份对工程事业的执着,早已在他的成长轨迹中埋下伏笔,而累累的收获总在一番番风雨后,如期而至,成为他职业道路上最鲜明的注脚,面向未来,他目光坚定,步履从容。
沙海逐浪戈壁滩,雪野驰梦大草原
2014年7月,刚走出校园的焦新刚,带着青涩与热忱踏入新疆奇台2×35兆瓦热电联产项目的施工现场。戈壁滩上的风裹挟着沙砾,吹在脸上生疼,而比环境更具挑战的,是眼前那些庞然大物——科润40龙门吊、ZCC550-55t履带吊,还有外租的QUY650t履带吊。作为机械化分公司的技术员,他的任务是参与这些设备的拆安与工况变换,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一次爬上塔吊检查时,腿都在抖,但看到老师傅们精准操作的样子,就觉得这‘钢铁巨人’里藏着大学问。”焦新刚把工地当成最好的课堂,白天跟着师傅爬设备、测参数,记录不同机械的性能特点;晚上在项目部的灯光下啃图纸、查规范,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逐一对应。18个月里,他全程参与锅炉大板梁吊装的机械保障工作,顺利完成科润40t 龙门吊拆除、ZCC550-55t履带吊日常工况变换及拆除、QUY650t履带吊安装配合、D800-42t塔吊拆除等关键任务,以零失误的表现为项目机械作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焦新刚在茫茫戈壁蓄力扎根,发力向上,从青涩的毕业生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2016年初,焦新刚走进内蒙古五间房2×660兆瓦机组工程项目,这片冬季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草原,不仅让他遭遇了极端环境的考验,更让他完成了从技术员到技术负责人的飞跃和蝶变。
走马上任的他,迎头便赶上一场紧急救援。临近春节,一台运送锅炉钢结构的货车在大雪中误陷草原松软地带,通往现场的道路早已被积雪封堵。焦新刚主动请缨制定救援方案。“设备晚到一天,项目就可能延误工期。”他结合草原地质特点,提出“装载机清雪开路+汽车吊拖拽配合”的方案,跟随救援队伍冲进风雪。十几公里的清雪路上,寒风如刀割透棉衣,任冰碴胡了一脸,他始终盯着装载机的作业轨迹,实时调整清雪路线。历经数小时奋战,货车终于被成功救出,设备按时卸货。
在五间房的三年多里,焦新刚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量级任务。他主导制定的多台大型机械安拆方案,因考虑周全、实操性强,被项目部作为范本推广;全程负责的两台机组设备带保管工作,以零损耗、零遗漏的成绩顺利移交业主,赢得了业主单位的书面表扬。
跨界突破显担当,巅峰挑战再启航
2019年,焦新刚跨界出任电仪工程公司陕西文景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执行经理。这是公司在陕西省的首个110kV输变电项目。
“既然接了任务,就没有退缩的道理。”焦新刚从零起步,白天泡在工地熟悉土建施工流程,晚上恶补输变电工程规范,学习建筑图纸,主动对接设计、监理单位,逐一厘清综合配电楼GIS室、二次设备室、110千伏开关室等10余个土建区域的施工难点。离家不到一小时的路程,一家人却难得见上几面。 焦新刚说,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始终是他最有力的后盾。
从基础开挖到主体浇筑,从设备基础找平到防水处理,他每道工序都亲自验收,创新采用“分层验收+影像追溯”模式,确保移交电气安装的施工质量全程可控。项目优质移交验收,填补了公司在陕西区域110kV输变电项目建设的空白,为公司拓展西北输变电市场奠定了基础。
2020年10月,焦新刚重返机械管理岗位,担任内蒙古京宁二期项目机械化分公司技术负责人,次年8月升任分公司经理。
在这里,他遇到的最“难缠”对手,是公司最大的动臂式塔吊MK2500-140t。这台140吨级的“巨无霸”塔吊,2022年底进入拆除阶段时,正处在“包围”圈中。左侧是锅炉主厂房,前方是输煤栈桥,右前方是尿素车间,后方是渣仓,既不能采用常规降节至最低高度、起重臂又必须整体拆除。仅炉右有吊车站位空间,更棘手的是,冬季低温可能导致设备材料收缩变形以及液压系统的运动迟缓,加上不间断的大风天气,都给施工安全带来极大影响。
焦新刚带领团队开启“技术攻关战”。一周时间实地测量每一处建筑间距,在CAD软件中搭建三维模型,反复模拟不同角度的起吊工况,计算吊索承重与塔身平衡参数,预判了低温下液压系统的响应延迟问题,最终制定出“液压系统保温加热、吊装部位精准定位、风险辨识动态监控”的拆除方案。晨昏日落,他埋身现场,从塔身第一段拆除到动臂最后落地,全程精准指挥。
当起重臂整体安全着陆,现场掌声四起,这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拆除作业,不仅实现了“零安全事故、零设备损伤”,更比计划提前3天完成,为锅炉房冬季施工扫清了关键障碍,其拆除方案被公司纳入《大型动臂式塔吊复杂环境拆除安全技术手册》。
京宁二期项目期间,焦新刚统筹完成了间冷塔中心塔吊CJ290-18t安拆、汽机房钢屋架吊装等多项关键任务,覆盖项目机械作业全流程。2020年12月取得建筑工程工程师职称,2021年12月再获道路与桥梁工程工程师职称,成为公司少有的“双专业工程师”,多次获评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核电首塔绘蓝图,大道致远传薪火
2023年,焦新刚出任广东廉江核电项目机械化分公司经理,兼项目副总工程师、机械科长。核电工程对施工精度的毫米计要求,也让他的技术与管理能力得以进一步的淬炼与展现。
冷却塔大型玻璃钢管道吊装,需控制吊装角度偏差不超过1度,他牵头制定“定制吊索具+串联吊装法”吊装方案,一次性吊装合格率达100%;新购置的丰汇40t龙门吊、3台STT153A-10t 塔吊、首台CM160-8t塔吊、首台21CM450-20t中心塔吊(独立高度安装)及YDQ40X20-7平桥与电梯,共7台(套)新设备的安装调试,他建立“一设备一方案、一环节一验收”制度,从设备进场验收到底座浇筑,从安装调试到试运行,每个环节都留存影像与文字记录,形成完整的设备技术档案。
站在南海之滨的核电施工现场,看着21CM450-20t中心塔吊高耸入云,焦新刚的眼神里既有对过往十年的回望,更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机械吊装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而现在行业正朝着数智化、绿色化转型,我得跟着时代往前跑。”
“现在我们的设备已经有基础的监控系统,希望推动建立‘数据+模型’预判体系,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提前识别液压系统老化、钢结构疲劳等隐患,把事后维修变成事前预警。”他透露,目前正联合设备厂家共同研究冷却塔专用机械设备运行的动态优化技术,希望能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核电项目机械安全作业标准。
在团队培养上,这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技术带头人有着自己的执念:“我当年是跟着老师傅们手把手学会的,现在也得把技术传下去。”他正牵头搭建公司“机械青年人才培养营”,计划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实操+案例复盘”的模式,把自己在戈壁、草原、核电项目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年轻技术员的成长养分。“希望能带出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还能应对复杂工况的‘复合型人才’,让公司的机械吊装团队始终保持行业竞争力。”
“以前总因为现场加班、出差缺席家人的重要时刻,未来想尽量平衡好工作与生活,抽空多陪孩子逛逛科技馆,带他们看看我参与建设的电厂——不是让他们觉得爸爸多厉害,而是想告诉他们,踏实做事、坚守初心,就能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十年磨一剑,从操作几十吨的机械,到执掌百吨级“巨无霸”;从应对常规工况,到攻克极端环境与复杂场地的技术难题,曾经戈壁上的青涩技术员终于长成,一路成长为大型火电、核电项目的技术核心。
“当初与机械结缘是偶然,如今相守十年是必然,未来相伴前行是信念。”焦新刚的话语里饱含着对职业的热爱,也满藏对家人的愧疚与感恩。从北疆到南国,他与钢铁巨臂的十年之约写满荣光。面向未来,这场与机械的相守、与初心的约定,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