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渗名将”张吉顺:40载铸就“地下长城”

2025-10-20

  国庆节清晨,初秋的冷风掠过高原工地,61岁的张吉顺看着防渗墙监测报表上的数据,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温度稳定,偏斜率0.48‰,比要求的还低,我们成功了。”他抬头望向远处220米深的防渗墙作业面,眼里跳跃着比朝阳更明亮的光——他扎根这片土地已400多天,而他与“地下防渗工程”的相守,已经是第43个年头。

  作为中国能建葛洲坝市政公司退休的技术老专家,张吉顺有个响亮的名号:防渗把脉人。从三峡围堰到地下管廊,从抗洪抢险到高原水电,他用一座座“看不见的”地下精品防渗工程,书写着劳模的坚毅和执着,也用一次次复杂技术的创新突破,践行着大国工匠的匠心传承。

  高原工地的“守墙人”

  去年6月,临近退休的张吉顺,接到了西藏高原水电项目支援的请求。“地质复杂、生态脆弱,对防渗墙项目施工来说,难度叠加。”明知高原施工挑战艰巨,他还是收拾行李上了山。

  作为一名“资深水电人”,张吉顺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深耕防渗墙领域的40余年中,积累了丰富的施工技术经验。进藏这一年多时间,他在做好“传帮带”的同时,继续为工程项目建设发挥余热。

  赶到项目部的第二天一早,他已出现在防渗墙施工现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修的是‘地下长城’,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跟年轻技术员说的这句话,成了项目团队的“座右铭”。

  坚守一线的这400余天里,为攻克200米深防渗墙施工工艺难题,张吉顺带头钻研技术,提出方案、改进方案,指导现场科研试验,研发200米级液压双轮铣槽机,创新性地提出“C”型混凝土接头工艺,成功实现220米深的防渗墙接头管施工。

  深度达到了220米,偏斜率仅为0.48‰。这个数据,相当于从70多米高的楼顶用线放下一根缝衣线,并且线底端的针必须精准地落入地面一个1元硬币大小的圆圈里。而此次防渗墙施工技术的突破,实现了超深、超高、超大、超标准“四超”目标,创世界之最,有力提升了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在水利水电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

  去年以来,张吉顺所在的项目部在业主单位月度考核中始终位列第一梯队,多次获得业主单位表扬,负责的标段也被评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示范标段”。

  攻坚克难的“定海针”

  1981年,18岁的张吉顺踩着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的余温,跟随父亲的脚步走进葛洲坝这片热土 。这一年,葛洲坝工程实现大江截流的伟大壮举,二江电厂1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电工程正从蓝图变为现实,年轻的张吉顺从最基础的学徒做起,一干就是40多年。

  彼时,邓小平同志“要看现代化,就看葛洲坝”的评价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这句话如同一颗种子,落在了张吉顺心里。“我们建的不只是大坝,更是中国水电现代化的样板。”张吉顺回忆,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他逐渐明确了职业方向,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获得“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是团队心中攻克疑难杂症的“定海神针”。

  1993年,三峡工程一期围堰下横段防渗墙造孔及墙下帷幕灌浆施工现场,张吉顺率队承担起横段40.66米的特大槽一举浇筑任务,他坚持吃住在一线,带着团队开展劳动竞赛,终成功将特大槽段浇筑成墙,为围堰度汛作出重要贡献,个人也因此荣立一等功。

  在河南开封一渠六河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河道岸线居民建筑密集区的挡墙施基坑施工,张吉顺组织项目团队研发的“SMW工法桩导向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定位卡槽操作繁琐、安装困难、误差较大等问题,实现了型钢高精度插入、工效提高显著、成桩质量保障度高的效果。

  2020年7月,安徽省阜阳市颍上淮河戴家湖段出现洪水险情,张吉顺主动前往受灾现场,会同水利部、省市专家研究采取封堵冲毁涵闸出水口、构筑“养水盆”、填筑防洪闸侧月牙堤的封堵方案,彻底控制了洪水泛滥的险情。此次抢险被应急管理部评为全国应急救援十大典型案例。

  四十多年来,张吉顺主持和参与了数十个重大工程项目的基础处理工作,解决了诸多防渗技术难题。他说,每当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就为公司擦亮了一次名片,树起了一座丰碑。

  技术创新的“破冰者”

  在同事眼里,张吉顺不仅是“老专家”,更是“创新先锋”。他始终认为,技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适应新时代工程建设的需求。

  从基础处理领域的水电站防渗施工,到城市水系治理、轨道交通建设,张吉顺紧跟主业发展,带头“破冰前行”,推进技术革新,创造出了“基础+”的新质生产力。

  在山东沂蒙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施工中,当地碱性骨料数量不足、外购成本极高,令项目团队一筹莫展。

  张吉顺赶赴现场,组织开展“酸性骨料沥青混凝土面板施工技术”研究,采用库盆开挖料作为沥青混凝土骨料,并摸索出了酸性骨料沥青混凝土从配合比设计、生产到施工全流程的施工技术要点,实现了酸性骨料首次在防渗面板中的应用。

  在深大城际铁路项目施工中,面对70米深、国内罕见的大盾构始发井,张吉顺组织开展《临海复杂环境超大超深枢纽车站施工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一套经济可行、技术先进、质量保证且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最终,项目顺利完成施工,为沿海地区类似工程提供了“葛洲坝方案”。

  在深圳市轨道交通14号线共建管廊工程建设中,张吉顺深度参与盾构设备选型、技术方案比选等工作,组织开展《盾构穿越既有建筑及大纵坡段技术研究》,总结出“盾构穿越既有建筑”技术和“大纵坡盾构掘进”技术,确保了盾构机7次成功完成下穿建筑物,未发生任何地表沉降变形事件,有效保障了项目施工安全,为项目履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如今,61岁的张吉顺仍在学习。工地上,他常拿着手机跟年轻技术员学新技术,还手把手带出了一大批徒弟,其中20人已成长为项目技术负责人。

  “数字化转型是趋势,我人退休了,思想可不能退。”张吉顺笑着说:“要加快形成‘基础+数字’智能建造优势,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建设做好技术与能力储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