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的烈日下,40℃的高温炙烤着钢筋水泥,也考验着初涉阿联酋国际市场的设计工程师。面对全然陌生的本土规范、国际通行的英国标准体系,以及全英文的技术语境,中国能建建筑集团至精工程设计公司工程师胡继刚没有丝毫犹豫——他的笔记本扉页上,早已写下“责任在前,无路可退”。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项目攻坚,而是一场以赤子之心对垒未知、以匠人精神守护质量的硬仗,更是他用行动诠释“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的生动注脚。
破局者的执着:以“啃硬骨头”的担当撞开规范壁垒
“规范是项目的生命线,看不懂、吃不透,就是对工程质量的失职。”胡继刚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初次直面阿联酋与英国标准的差异,他没有把“陌生”当借口,反而把“弄懂”当使命。
六七月的迪拜,白天的现场像个巨大的蒸笼,他却坚持每天泡在兄弟单位的项目现场。从消防疏散的路径设计到结构荷载的参数取值,他追着当地工程师问细节、对着施工节点记要点,汗水浸透工装又被晒干,留下一圈圈盐渍,手里的笔记本却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本土经验”。深夜的办公室里,台灯下的他更像个“解码者”:厚重的英文规范手册摊开在桌,指尖划过每一条条款时,都带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较真劲儿。条款里的专业术语、合同中的技术约定,他逐字逐句对照翻译、反复推演,笔记本上的批注从“存疑”到“清晰”,再到“结合项目实际调整”,每一页都藏着他与规范死磕的执着。
这份“白+黑”的硬核攻坚,不是被迫的忙碌,而是主动的担当。他知道,只有把规范嚼碎了、吃透了,后续的每一步设计才站得住脚。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正是他骨子里“责任为先”的生动写照。
决策者的清醒:以“求极致”的态度锚定最优路径
“做设计,既要算清经济账,更要守住质量关。”在深化设计路径的选择上,胡继刚的每一步都透着对项目的极致负责。
他先试过“内部攻坚”:带领团队加班加点研究规范,但国际标准与本土要求的交叉点太多,进度始终赶不上工期节点,试错成本也在悄然攀升。“不能让项目卡在我们手里。”他转身尝试招聘属地设计工程师,却发现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壁垒远超预期,对方对项目整体技术方向的理解总有偏差,设计进度屡屡失控。
那段时间,他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桌面上摊着三份方案的对比表:内部攻坚的效率风险、属地招聘的沟通成本、设计分包的专业优势,每一项都标注着详细的测算数据。“做决策,不能只看眼前,要对项目全周期负责。”反复权衡后,他最终拍板:选择熟悉本土规范的设计分包。这不是妥协,而是基于专业判断的最优解——既能借分包的规范经验降低试错成本,又能通过自己的技术把控确保设计不偏离项目核心要求。这份“不唯经验、只唯实效”的清醒,正是他“精益求精”精神的底色。
守护者的坚守:以“钉钉子”的韧劲筑牢质量防线
“分包不是甩手掌柜,技术把关的担子更重了。”胡继刚深知,设计分包是借力,而非卸责。他把自己变成了“桥梁”:一边吃透项目全局技术要求,为分包团队明确设计边界;一边深入了解属地设计师的思维习惯,用“翻译+示范”的方式化解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偏差。
深化设计是项既需精细打磨、又需耐心深耕的工作,尤其面对裙房基础构件密集、标高错综、体量庞大且标准化程度低的复杂特点,更容不得丝毫轻慢。胡继刚始终以规范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视质量为必须坚守的生命线,半点不能含糊——投入大量时间逐处吃透细节做法与技术要求,对不符合规范的深化图逐条批注,每条批注都清晰标注规范依据,较真到每个节点、每个数据。正是这份对底线的死守、对生命线的敬畏,让深化图纸在严格把关下实现一次审批通过率超95%,不仅大幅压缩了审批周期,更从源头筑牢了工程质量的根基。
在他的带领下,设计方案既精准契合了阿联酋的本土要求,又牢牢守住了项目的技术标准。每一处变更都有规范支撑,每一笔成本节约都以合规为前提。这种“钉死细节、守牢原则”的韧劲,正是他“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而是沉到一线的守护。
从烈日下的工地调研到深夜里的规范解码,从反复测算的方案选择到寸步不让的质量坚守,胡继刚用行动回答了“何为担当”:是面对未知时“不躲不避”的闯劲,是权衡利弊时“唯实唯优”的清醒,是守护质量时“寸步不让”的坚守。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每一个平凡的细节里,刻下了“责任”二字的重量;他没有豪言壮语的宣言,却用“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初心如磐,匠心永驻”。
在异国他乡的建筑蓝图上,胡继刚的身影,早已和“担当”“严谨”“创新”这些词紧紧连在一起。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真正的精神力量,从来都藏在那些为了责任全力以赴、为了质量较真到底的瞬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