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能澎湃耀高原——中国能建助力西藏清洁能源发展纪实

2025-09-12

茫茫雪域高原,江河奔涌向前,西藏这座“亚洲水塔”蕴藏着清洁能源的磅礴力量,绽放着绿色发展的无限希望。

从雅鲁藏布江畔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到世界屋脊上的蓝色光伏海洋;从羊八井地热开发的星火燎原,到“电力天路”飞架千山万壑……中国能建建设者们在海拔数千米的生命禁区,构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点亮了万家灯火,书写着能源报国的壮美诗行。

 

水电明珠 光耀高原

苍翠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间,藏木水电站大坝似一条卧龙横贯两岸。主厂房里,发电机组一字排开,将水流动能转化为源源绿电截至目前,藏木水电站安全运行超过3900天,累计发电已突破200亿千瓦时。

作为西藏首座大型水电站藏木水电站实现西藏电力由10万千瓦级到50万千瓦级突破,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和“电力行业优质工程奖”,为我国高海拔地区大型水电站建设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是中国建发挥能源电力核心业务优势,深度参与西藏能源开发的一个缩影。

西藏被誉为“亚洲水塔”,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超2亿千瓦,技术开发量超过1亿千瓦。但在过去,这里的水电开发程度并不高,水能资源利用较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藏区电力发展步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投资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在藏区三十多年的水电开发中,中国能建建设者们克服高寒缺氧、地质复杂、生态敏感等世界级难题,采用先进工艺,将滔滔江水化为清洁电力不仅满足了西藏本地的需求,更通过纵横交错的高压电网,将丰沛水电输送至中东部地区,助力国家“西电东送”战略

——加查水电站2号机组创下西藏装机最快速度纪录

——大古水电站固定式缆机成为当时世界海拔最高的缆机

——叶巴滩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工程成功解锁混凝土智能温控、智能建造技术等“科技密码”

——拉哇水电站攻克了世界水利水电单洞泄流量最大量级溢洪洞施工难题

——西藏首座百万千瓦水电工程苏洼龙水电站投运3年在枯水期累计向区送电7.1亿千瓦时……

——2025年7月,一项位于海拔3100米河谷的“世纪工程”正式启动项目充分依托雅鲁藏布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协同开发周边太阳能、风能,稳步建设水风光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开启了西藏清洁能源发展新纪元

六十一甲子,沧海变桑田。

中国能建水电建设者的足迹遍布雅鲁藏布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流域一座座水电明珠巍然屹立,点亮高原万家灯火,也推动西藏清洁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光热同辉 绿电新生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平均海拔4500米的加娃村山口,日光洒下,一排排光伏板如蓝色的海洋,汲取无尽能量。

项目需架设52基铁塔,80%的施工现场无路可通,建材运输只能依靠古老的马帮和人力肩扛背驮。中国能建葛洲坝机电公司加娃光储电站一期送出线路工程项目负责人介绍20253月25日,历经13个月建设,这座西藏已建最大光储电站正式实现并网发电,能满足约6万个家庭的用电需求。

西藏日照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居中国首位世界第二位。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中国能建积极参与西藏建设,大力推进“光伏+牧业”“光伏+储能”等融合发展模式,在供应绿色电力的同时,促进当地就业和生态保护,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光伏板间距经过科学设计,不影响牧草生长,牛羊还能在下面遮阴。”在日光之城拉萨,海拔3600米的德庆镇邦村,4000亩草场上,堆龙德庆邦村200兆瓦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已基本建成,今年9月并网发电。项目采用“光伏+牧业”的创新模式使土地综合效益提升30%以上。

光芒点亮苍穹,热泉温暖大地。除了充足的太阳能,西藏地热资源蕴藏量居全国首位羊八井更是闻名遐迩的地热标志。

“我们刚到项目的时候,现场一片荒芜,几顶帐篷就是办公和居住的地方。现场高寒缺氧,昼夜温差达30-40摄氏度,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已经退休的西南院老党员周令兴回忆设计团队克服高海拔缺氧、地质复杂、无资料数据参考等困难,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圆满完成了地热试验机组的设计工作。

1977年10月,我国首台1000千瓦地热试验机组在羊八井成功投产发电,开创了西藏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先河

此后,地热开发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西南院成功设计了羊八井地热电站二期、三期、四期和五期共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2.52万千瓦,成为我国最大的地热电站。截至目前,羊八井地热电站已累计发电突破33亿千瓦时,为我国地热开发利用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1年后,在海拔近4700米的拉萨羊易村,同样由西南院设计的西藏羊易地热电站正式投运,成为目前世界海拔最高、国内单套机组容量最大的地热电站。

面对地热井常年100℃以上高温所需的特种水泥材料,中国能建葛洲坝石门水泥公司自主研发的“三峡牌”高温固井水泥,横跨3000余公里运抵西藏那曲市谷露地热田,为青藏高原的地热开发增添了保障。

如今,中国能建创新实践让西藏这座老地热田焕发新生,科学、环保、高效的开发模式,为西藏地热资源利用树立了崭新标杆。

 

电力天路 情暖雪域

巍巍铁塔,铸就技术巅峰;缕缕银线,编织光明纽带。

“用不上电”到“用上绿电”,从建成西藏首座大型电站到构建现代化综合能源体系,西藏用电格局的转变,是中国持续加强能源供给、坚定促进能源转型的缩影。

藏中电力联网工程,海拔超过5000米,被称作“云端上的电力天路”。

中国能建下属西南院牵头完成该工程可研阶段工作,为工程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质量、投资咨询服务,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世界之最。西北院、湖南院、安徽院、广东院、陕西院承担了6座500千伏新建变电站中4座站的设计任务,9个500千伏线路设计标包中6个标包的设计工作。葛洲坝电力公司承建了芒康-左贡500千伏线路工程,洛斯达公司承担了藏中联网工程的通信保障工作。

项目开工时,在海拔4200米的318国道川藏线旁,葛洲坝电力公司藏中联网项目部建的党员服务站格外引人注目。站外党旗飘扬,站内茶水、充电设备和供氧设备一应俱全。

项目部附近邦达镇人手较少,医疗条件有限。“服务站成立以来,为500多名藏汉群众提供公益服务。”时任藏中联网项目部党员先锋突击队队长徐国回忆说,一次克色村藏民扎西突然发烧,来到服务站求助。服务站请来项目部医务人员为他救治,第二天病情就明显好转。病愈后,扎西特意带着家人来服务站表示感谢。这一善举很快在当地传开,藏民们经常邀请党员去家里做客,经过服务站的时候,也会真诚地对党员们说,“扎西德勒!”

当电流穿越雪域山河,中国能建树立的丰碑工程,也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串联起藏汉同胞心手相连的情谊,在酥油茶香与扎西德勒的祝福声中生生不息。

2011年12月,第一条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结束了西藏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通过青海电网首次实现与全国大电网互联互通。

2014年11月,川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意味着昌都孤网运行成为历史;

2018年11月,藏中联网工程正式投运,青藏联网工程和川藏联网工程互联,西藏正式迈入500千伏超高压大电网时代;

2020年12月,阿里联网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全国陆路地区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域正式接入国家大电网,西藏由此迈入主电网覆盖全区7地市、74县(区)的统一电网时代。

今天的西藏,电网纵横,光明普照。数据显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5%以上,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99%以上,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

六十年团结奋进,一甲子春华秋实。西藏自治区的发展征程与中国能建的能源报国之路紧密交织。中国能建以央企的担当与实力,将先进的能源技术、绿色的发展理念深深植入雪域高原的肌理,为西藏的繁荣稳定、长治久安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