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遭遇强降雨天气,导致多地发生严重山洪灾害,大量群众被困,道路、房屋、供电线路受损。8日,中国能建甘肃院闻“汛”而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紧急调派两批水文气象、岩土和航测等专业人员配合应急管理部工作组赶赴重灾区马坡乡马莲滩村、旧庄村等受灾最严重地区开展抢险救灾。
“没人比我更熟悉这里地形,让我上”
兰大毕业,从事岩土地质专业20多年的侯鹏博,当听到需要岩土地质专业的技术人员时,第一批就踊跃报名。“没人比我更熟悉这里地形,让我上。”侯鹏博道。
侯鹏博在受灾现场了解情况
“说实话,从事专业这么多年,我想到这次山洪及泥石流灾害这么厉害,这么严重,原本河道排水渠、泄洪沟,如今变成了几十甚至百米宽的石滩,到处都是直径几十公分乃至数米的石头,到处都遗留下洪水冲刷的印记,倒塌冲毁的房屋、横七竖八的树木、拦腰截断的道路、压成铁片的车辆……不敢想象当时山洪及泥石流多么肆虐无情。”侯鹏博穿着雨鞋,在齐膝的泥潭中感叹道!
灾区的交通、通信几乎瘫痪,由于山洪及泥石流冲击,多条通信线、道路被冲断,与外界的联系受阻,这也给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侯鹏博与其他专家一起,徒步数公里才进入重灾区,利用马莲滩村、旧庄沟村以及新窑湾三条河流的主要灾害区域原有航测数据,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次生风险。在烈日下,他们穿着外业工作服,背着沉重的设备,相互配合穿梭在废墟和石滩之间,汗水瞬间湿透他们的衣衫,但他们没有丝毫抱怨,一心只想着为灾区人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没人比我更体会到这种感受,让我去”
“我是积石山人,2023年12月家乡发生6.2级地震,在那时我就真切地感受到,与时间赛跑不是一句空话。在救灾过程中,四面八方涌来的善举和善意,千言万谢镌刻在每一个积石山人的心中,没有人比我更理解、体会到这种心情,所以当勘测部报名到榆中县增援航测团队时,我真的早就想好了,内心没有一丝犹豫,马上报名第二批,让我去,能用学到的航测专业知识帮助榆中县灾后重建,我感到骄傲。”张维强坚定地说。
张维强(右二)做无人机飞行前的检查调试工作
时间就是命令,张维强和航测团队同事们争分夺秒,利用难得的晴朗天气,对马莲滩村、旧庄沟村以及新窑湾的主要三条河流灾害区域进行航测拍摄,通过多旋翼无人机和激光雷达等先进设备,快速获取泥石流物源分布、堆积范围等关键数据。三天灾区航飞300万平方米,航测数据存储达到25.4G,他和同事们用专业和认真,为进一步提升灾情研判的精准度和后续灾害治理提供直观、科学的数据依据。
灾难的阴霾或许会短暂笼罩大地,让家园蒙尘、人心沉重,但那些穿越泥泞的援手、跨越距离的牵挂,张维强和航测团队同事们相互并肩作业的身影、于绝境里传递了暖意,恰是驱散绝望的光。这束光,终将托举起榆中灾区重建的希望,让生活重回正轨,让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没人比我更熟悉这种道路,让我来”
“这哪有路啊……”综合服务部杨勇心里默默犯嘀咕,抹了把脸上的汗,持续小心谨慎驾驶。此刻,“安全送达”这四个字像重锤一样,在他心里反复敲打着。驾驶时他仔细观察四周,每一处山洪及泥石流冲刷的坑洼、每一块随洪水而来的碎石,都不放过。
杨勇在现场小心翼翼驾驶车辆
车轮碾过积水时溅起半米高的水花,车身随着坑洼不停晃动,但他却始终保持着稳稳的前进轨迹。杨勇的眼睛眨都不眨,全神贯注地判断着路况。坐在副驾的安全管理部同事回想到,当时紧盯着他专注的脸颊,我也紧张到连赞叹之词,也一声没吭。“听到综服部车队马上安排去榆中救灾的司机,一定要确保安全送达,我就举手报名了,让我来。”这是杨勇18年外业安全驾驶经验攒下的底气。
在他18年外业安全驾龄里,实战参加过陇南“7·22”抗洪、积石山6.2级地震等救灾工作,没人比他更熟悉这种灾后道路。
接到任务后,他井井有条在后备箱塞上矿泉水、饼干、面包,雨衣雨靴、救援拖车绳等应急用品,越野车驶上青兰高速时,乌云从远方翻涌而来,天色瞬间暗了下来,雨水又来了,越靠近受灾核心区,路面越发泥泞,双手握住的方向盘也比平时重了几分,但他心里永远有个信念,“一定把大家安全送达”。
在72小时里,侯鹏博的双脚走过每一处松散的泥滩,张维强的无人机掠过每一片狼藉的洪流痕迹,杨勇的车轮碾过每一段泥泞的道路,没有惊天动地豪言的他们,却用多年的专业积淀,在灾害现场筑起了一道有力的防线。
当通信信号重新闪烁,当救援物资陆续送达,当受灾群众全部安全转移,用水供电恢复正常,这些穿梭在废墟中的中国能建甘肃院抗洪救灾身影终于能稍作喘息。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里,没有孤军奋战的英雄,只有一群用专业与担当托举希望的普通人。他们带着对生命的珍视,在72小时的极限挑战中,为灾区播下了重建的种子,将照亮每一条修复的道路,每一间重建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