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劲吹助学梦 央企担当绘新篇——东电二公司阜新彰武五峰风电项目深耕乡土的温暖实践

2025-07-10

  六月的辽西大地,风车叶片在蓝天白云下划出优美弧线,与田野里翻滚的麦浪共同奏响发展的乐章。在彰武县五峰镇中心小学的礼堂里,一场承载着希望与大爱的助学仪式正在举行,将清洁能源工程的钢铁脊梁与寒门学子的求知梦想紧紧相连。2025年6月13日,中国能建东电二公司阜新彰武五峰300兆瓦风电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经理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央企"建一项工程、惠一方百姓"的责任担当,在辽西大地书写下政企合力、助学兴教的动人篇章。

助学仪式现场

  风电场里的民生账本:从能源工程到希望工程的价值跃迁

  站在五峰镇莲花山远眺,60台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如巨人般矗立山巅,其中45台采用混塔结构的风机格外醒目——这座总投资16亿元的清洁能源工程,不仅是中国能建东电二公司推动"双碳"目标的具体实践,更成为撬动地方发展的战略支点。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7.2亿千瓦时,相当于满足20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量,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万吨,其环境效益相当于在辽西大地新增3.5万公顷森林。

  但在项目经理许豹的办公桌上,除了工程进度表,还放着一本特殊的"民生账本":五峰镇作为彰武县近郊镇,虽有101327亩耕地和便利的交通网络,但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101元,全镇11个行政村中仍有3个村属于低收入村。风电工程的价值不仅在于旋转的叶片,更在于为这片土地培育未来的建设者。

  "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台风机的造价相当于200个贫困学生一年的助学金。"项目党支部书记李继宾在动员会上展示的对比图令人震撼,"当清洁能源的电流点亮万家灯火时,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的求学梦想熄灭在黑暗里。"这种将工程价值与民生需求创造性结合的思维,催生了"风电助学1+1"计划——每建成一台风机,就结对帮扶一名贫困学生,让钢铁与混凝土构筑的工程同时拥有温暖的人文温度。

  穿透纸面的贫困叙事:一个女孩与一个团队的命运交织

  在项目会议室的白板上,贴着程梦涵的家庭情况调查图:这个孩子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父母离异后,父亲服刑无法支付赡养费,母亲打工的工厂在沿海城市,年迈的姥姥姥爷在村的土坯房里靠种植玉米维持生计。这个2009年出生的女孩,用捡来的日历纸制作错题本,在作文《我的梦想》中写道:"我想成为老师,这样就能留在姥姥身边,也能帮助像我一样的同学。"

  项目办公室主任至今记得第一次家访的场景:三间漏雨的土房里,唯一的电器是14英寸的旧电视,墙上贴满程梦涵从一年级到八年级的奖状。"孩子躲在门后偷偷看我们,眼睛里充满胆怯和希望"当团队成员把募捐到的书本递过去时,那个始终沉默的女孩突然哭了——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有人读懂了她藏在作业本里的秘密:第32页用铅笔写的"我想上高中",被橡皮擦了又擦,却依然清晰可见。

  这种触动转化为精准帮扶的行动力。项目团队借鉴其他帮扶形式的经验,不仅筹集了助学金和学习用品,更制定了"三维帮扶方案":在物质层面,除一次性发放的慰问金外,设立"风电成长基金",按学期拨付生活费;在学业层面,组织技术人员成立"一对一"辅导小组;在心理层面,项目员工定时到家里与孩子谈心交流,并安排她参观风机控制室,让清洁能源工程成为激励她前行的具象化梦想图腾。

  "这不是简单的助学,而是用工程思维解决社会问题。"许豹指着办公桌上的风机模型解释道,"就像我们计算风机基础的承载力一样,我们也要算清一个孩子的成长承载力——她需要的不仅是学费,更是看到未来的窗口。"这种将工程管理方法论迁移到社会公益领域的实践,让助学活动不再是一次性的善举,而成为可持续的成长陪伴。

  政企协同的温暖矩阵:从单向捐赠到生态构建的范式升级

当地学校向东电二公司彰武风电项目赠锦旗

  助学仪式当天,五峰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能量场":当地教育局教育发展规划图、政协记录的贫困生档案、与项目经理许豹带来的风电项目效果图,在阳光下构成多维发展的坐标系。这种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学校配合的三方联动机制,打破了传统助学活动的单一维度,形成可持续的帮扶生态。

  活动现场最动人的环节,是孩子们表演的集体朗诵《童心向党》。当"党是天空,我们就是天空中的一朵白云"的稚嫩童声响起时,程梦涵站在领诵位置,孩子稚嫩的脸庞与身后的风机塔筒形成鲜明色彩对比。在摄影师捕捉到的画面上:左侧是风机吊装的震撼场景,右侧是女孩朗读的专注神情,中间用烫金大字写着:"能源与知识,同样照亮未来"。同时项目技术人员与贫困生结对子,开展知识互换的帮扶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施与受关系,让助学活动成为双向赋能的成长旅程。

程梦涵在助学仪式上讲话

  超越仪式的长效赋能:从物质帮扶到精神铸魂的深层变革

  在助学仪式结束一周后,程梦涵收到了一个特殊的包裹——里面不是文具,而是一套工程绘图工具和一本《风能技术入门》。随书附赠的卡片上,项目经理许豹用钢笔写着:"图纸上的每一条线都有意义,就像你作业本上的每一个字。"这种将职业体验融入助学的方式,源自项目团队的深度思考:贫困生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看到另一种生活可能性的勇气

  在项目办公室的荣誉墙上,除了工程获奖证书,还专门设置了"助学成果"展区。最显眼的位置贴着程梦涵的考试成绩单她最新的作文《风的形状》:"以前觉得风是无形的,直到看到工程师叔叔们把风变成电,我才知道梦想也可以有形状,它就像风机的叶片,只要转动起来,就能带我们去想去的地方。"

  这种精神层面的转变,正是项目团队最看重的"投资回报"。正如许豹在项目例会上所说:"我们计算过风机的年利用小时数,现在也要计算每个孩子的'梦想激活小时数'。当程梦涵们开始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时,我们的社会责任才算真正落地。"这种将工程思维与教育扶贫相结合的做法,为央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全新的实践范式。

  清洁能源与教育扶贫的交响:一个项目的文明启示录

  夕阳西下,五峰镇的风电场上,叶片在金色余晖中缓缓转动,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而在不远处的教室里,程梦涵们正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将知识转化为改变命运的力量。这两个场景构成了阜新彰武五峰风电项目最生动的注脚——当清洁能源工程与教育扶贫事业形成共振时,所产生的不仅是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

  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三维赋能"体系:在经济维度,通过项目收入反哺教育,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在技术维度,将工程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开拓学生视野;在精神维度,用央企担当示范社会责任,培育感恩奉献的时代新人。这种多维度的社会责任实践,超越了传统的捐赠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风电+教育"扶贫范式。

  在项目建设指挥部的倒计时牌上,距离全容量并网还有180天。而在旁边的"助学倒计时"牌上,则写着:"距离程梦涵参加中考还有15"。这两个数字的并列存在,构成了对央企社会责任最生动的诠释——当一个项目同时在追逐千瓦级的电量和小数点后的成长时,它所创造的,必将是超越工程本身的文明价值。阜新彰武五峰风电项目的实践证明: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清洁能源与教育扶贫如同风机的两片叶片,只有同时转动,才能让希望的风车永远向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