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匠心筑基

2025-07-08

  渤海湾北岸的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掠过徐大堡核电站3号机组施工现场。暮色中,220千伏升压站的钢架在夕阳下勾勒出冷峻的轮廓,混凝土泵车的轰鸣与钢筋碰撞声交织成工业交响。一位头戴安全帽的工地代表正蹲在管道支架旁,用卷尺反复丈量焊缝间距,图纸在膝头被海风掀起一角,上面密布的红色修改痕迹与现场橙黄色的警示标线遥相呼应。这是中国能建东北院工代团队的日常缩影——当设计蓝图遇见现实工地,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指尖校准每一处误差,让“大国重器”的根基在渤海之滨稳稳筑牢。 



  北境核电:战略工程的使命担当

  徐大堡核电站坐落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徐大堡镇,地处渤海湾北岸的辽西走廊西端,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核电站。这里北依燕山余脉,南邻渤海辽东湾。厂区南侧直面开阔海域,潮汐规律的渤海为机组冷却提供了水源。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为核电建设提供了天然优势。

  徐大堡核电站是东北地区布局的关键能源项目,是辽宁省“十四五”期间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项目之一,同时也是中俄两国在核能领域的合作项目。该项目单机容量达到百万千瓦级,共规划建设6台机组,总投资高达1400亿元,建成后每年可提供约54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徐大堡核电站项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不仅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低碳发展和东北振兴,也承载着区域发展的期望,更是中俄高水平战略合作的典范。

  目前,徐大堡核电站项目的建设面临核安全标准严苛、设计精度要求毫米级、多专业接口协调繁琐等多重挑战。作为常规岛设计与技术服务主力,东北院派驻的现场工代团队,以“驻扎一线、服务全程”的坚守,成为连接设计蓝图与工程实体的关键纽带。

  匠心坚守:工代团队的昼夜征程

  对于设计工作来说,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建立链接的过程。电脑里的模型总是与图纸上的尺寸完美对应,每一个构件都乖巧地待在它该在的位置。可到了现场,实际情况总是没有那么圆满——钢筋会偏移,混凝土会收缩,焊缝会变形,还有许多平时考虑不到的误差。这些看似都是小问题,可到了工地现场就成了施工的一个个阻碍,让项目开工的那段日子充满了挑战。然而,正是克服了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困难,项目才得以稳步推进。如今,项目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过去,这背后,正是无数人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成果。

  在徐大堡核电站3号机组项目现场,东北院的工地代表们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他们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严苛的技术挑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这不仅是口号,而是融入到他们日常工作的点滴中。正如热机工代所说,“图纸上的完美模型,到了现场就得‘接地气’。”他们深知核电站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几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因此,他们就像技艺精湛的“修补匠”,深入现场,与工人师傅交流,一遍遍修改、调整、优化设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补,更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施工现场,他们经常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钢筋的排布需要同时满足结构要求和工人的操作空间;管道的走向既要符合工艺流程,又要兼顾后期检修的便利;一个看似简单的支架也需要反复核算承载能力,确保万无一失。在普通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几毫米偏差,对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一道焊缝的返工、一个支架的重做,甚至是一张图纸的推倒重来。正是这种对细节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将“万无一失”的安全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为核电站60年的设计运行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色引擎:党建引领的攻坚力量

  东北院现场工代以党员为骨干,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党建+生产”模式激活攻坚动能。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突击队开展了相关安全教育活动,确保安全生产;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技能水平,组织队员们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干”为主题的技能比武大赛;为推进设计文件及时固化,党员示范引领,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后续施工创造条件。通过这些活动,现场工代们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还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工代们的日常轨迹浓缩为“生活区-办公室-施工现场”三点一线。远离城市的封闭环境中,商业配套匮乏、业余生活单调,但他们以“5+2”“白加黑”的工作节奏对冲寂寞——深夜处理技术咨询、周末修订施工方案是常态,甚至在接到现场紧急电话时,需即刻从宿舍奔赴厂房解决突发问题。 面对家人牵挂,他们总以“一切都好”轻描淡写工作艰辛: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取代了城市喧嚣,钢筋水泥的轮廓成为窗外风景,唯有通过电话传递对“小家”的思念,将乡愁转化为建设“大国重器”的动力。夕阳下渐次成型的厂房、平稳运转的设备、排列整齐的管道,便是他们慰藉心灵的“军功章”。

  大国重器背后的无声脊梁,当聚光灯聚焦于核电站拔地而起的壮观图景时,工代们无数次深夜伏案的身影、翻遍百册图纸的执着、往返现场与办公室的奔波,都化作支撑“大国重器”的基石。他们用东北院“首创、求真、进取、团结、传承”的精神,在辽西北境书写着新时代建设者的答卷——每一根钢筋的精准定位,每一道焊缝的严密咬合,最终都将转化为点亮万家的清洁电力,让“匠心筑基”的誓言在渤海之滨永恒回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