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定州大地蒸腾着热浪,空气中泥土的气息与机械的轰鸣交织。7月3日,在河北公司定州电厂风电项目建设现场,金属表面蒸腾的热浪让视线都在打颤,风速仪的显示屏在强光下泛着幽蓝,一台巨大的履带式起重机巍然耸立,钢索末端的百吨级风电机舱在阳光下像一头银色巨鲸,即将在140米高空完成与塔筒的精准“会师”。
图为技术人员正在安装轮毂和机舱螺栓
作为拥有丰富吊装经验的现场指挥员,苏士全神贯注凝视着机舱。长期的户外作业,让他的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眼角的笑纹此刻化作凝重的线条。每一次大型吊装都是一场与风、与高空的较量,容不得丝毫差错。他仰头望向塔筒顶端,直径不足3米的对接平台上,螺栓孔正像等待咬合的齿轮,在强光下闪着冷冽的光。
“主钩准备完毕!”“地面牵引就位!”“风速检测,三米每秒,满足条件!”各岗位人员通过对讲机依次汇报,字字句句都牵动着现场人员的神经。风速是高空吊装作业的核心风险因素,即使是微风,在高空也会被放大数倍。该厂风电项目主管张松抬眼望向天空,又看了看塔筒顶端狭小的对接面,心中默默计算着风偏,他的目光锐利,仿佛能穿透层层空气,与那庞然大物进行无声的沟通。
图为风机吊装过程
随着一声沉稳的“起钩”,庞大的机舱在钢索的牵引下缓缓离地。它庞大的金属身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下方是忙碌而有序的地面人员,他们有的紧握牵引绳控制平衡,有的熟练操作辅助设备,如精密齿轮般嵌入庞大的吊装系统。
机舱开始缓慢爬升,张松和苏士一边密切观察着机舱的姿态,一边协调着地面上各人员的工作。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力影响逐渐开始显现,看着空中轻微晃动的庞然大物,苏士注意到身旁起重工的手掌已沁出冷汗,手臂肌肉绷成钢线。他立刻投去坚定的目光,声音沉稳有力:“稳住,保持节奏!”简短的话语,如定海神针般稳住了团队的心神。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机舱越升越高,地面上的人们变得越来越渺小。张松的脑海中闪过项目刚开工时,大家在泥泞工地上勘测的情景;闪过无数个夜晚,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技术难点,图纸被一遍遍修改的画面。此刻,所有的努力都汇聚到了这毫厘之间的精准对接上。
图为风机叶轮与机舱对接
当机舱距离对接面只剩30厘米时,现场进入“毫米级”精调阶段,所有动作都慢了下来。每人都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对讲机频道里只剩下轻微的电流声。“东偏0.3厘米,下降速度0.5厘米每秒……”对讲机里传来测量员的报数,每个数字都像砝码落在现场人员的神经天平上。“向左微调10厘米!”“到位!”对讲机里传来高空安装人员简短有力的确认。金属碰撞的“当啷”声在现场回荡,像敲响了定音钟,历经数小时的高空作业圆满完成。张松和苏士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他们两个长舒一口气,看着机舱与塔筒完美对接的场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周围的同事们也爆发出小声的欢呼,紧接着又迅速投入到后续的固定工作中。
此次成功吊装,是定州风电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正是凭借建设者们对毫米级精度的执着追求,对极端天气的无畏坚守,对技术难题的不懈攻关,一座座绿色能源丰碑拔地而起。在推进“双碳”目标的征程中,这些扎根一线的建设者用专业与奉献,书写着新时代能源保供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