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报告:国氢科技 氢能“独角兽”跑出加速度

2025-06-20

  “我觉得最有希望把氢能干成的就是中国。”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氢科技”)党委副书记、董事张银广轻轻抚摸着已被翻阅蓬松的各国氢能行业研究报告说。他分析道,特朗普上台后,宣布美国将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美欧低碳转型受挫,日韩本土市场不足以支撑氢能产业发展,中国成为全球氢能行业关注的焦点。日本在氢能领域40年磨一剑,技术上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市场是其必争之地。“国氢科技最近几年抓紧整合产业链资源,背后的深意就是要替国家守住阵地。”

  国氢科技创立于2017年,是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国家电投培育出的氢能“独角兽”。该公司聚焦氢燃料电池和先进制氢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化。搭载其“氢腾”品牌燃料电池系统的200辆氢能大巴,曾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替补变主力,顶压完成交通保障任务,为“绿色办奥”作出突出贡献。

▲搭载“氢腾”燃料电池系统的大巴车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

  国氢科技兼具“独角兽”和央企的双重属性。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国氢科技作为中国氢能领域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在全球新增独角兽企业数量锐减的大背景下,以跑出加速度的姿态为战新产业领域的创业投资注入一针强心剂。另一方面,自创业伊始,央企的基因就促使其将“国之大者”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中不断提升功能价值。

  不久前,国氢科技完成上市保荐承销机构遴选,正式冲刺IPO。这家央企“独角兽”的创业故事又将书写新的篇章。

锁定新赛道

  回到故事的最初。2016年,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的一支核能研发团队完成了“国和一号”相关研发任务。未来何去何从?研发团队四处寻觅出路。

  彼时,清洁低碳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2014年,“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为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2015年12月,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在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起向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

  然而,当时的中国能源行业面临着诸多矛盾。首先是能源结构有待优化,2016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仍高达87%,其中煤炭消费比重就超过62%。其次是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严峻,2016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5%且仍在攀升,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达到35%。最后是清洁能源发展受阻,2016年中国弃水、弃风、弃光总电量甚至超过了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

  “研发团队谋划新事业的出发点有3个:如何解决能源结构问题?如何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如何解决清洁能源的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张银广说。

  研发团队在清洁能源中寻找答案。由于核能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核能团队支援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在国际上已有先例。20世纪70年代,丹麦瑞索国家实验室在国家降低对核能支持的情况下,部分科研人员转而研究风能,推动全球风能行业的科研实力实现质的飞跃,丹麦至今仍是风机制造强国之一。

  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聚焦能源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前沿颠覆性技术等研究。研发团队关注到氢能这一前沿颠覆性技术领域后,相继走访了当时全国仅有的20余家氢能相关企业,并远赴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调研。最终,研发团队将氢能锁定为新的研究方向。

  方向确定后,研发团队开展了更为广泛深入的调研。团队研判认为,氢能产业的上游制造端,核心装备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购买成本较高且存在“卡脖子”风险;下游应用端,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蹒跚起步,应用场景尚需拓展。

  “我们在2016年底形成了基本思路,就是能源线和装备线的‘两条线’发展战略。”张银广介绍,能源线方面,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制氢协同发展,建设制加氢站,打造氢能源网络;装备线方面,重点布局推进用于制氢的PEM制氢设备和用氢的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不过,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只是一家央企科研院所,不具备产业化落地的条件。孵化一家专业化公司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电投从集团层面给予高度重视。2017年5月,经集团批复,国氢科技注册成立,成为国家电投下属三级单位。次年,国家电投成立氢能工程领导小组,由时任董事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当时虽然有几家兄弟央企把氢作为能源而非化工产品进行开发利用,但是像这种高层次的超前部署,把氢能发展提升到集团战略层面的央企凤毛麟角。”国氢科技党委委员、总经济师王勐说。

  氢能工程领导小组成立后,国氢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连荣带领公司启动改革发展模式论证工作。2019年,《氢能公司总体改革方案》由国家电投集团党组审议通过。随后,国氢科技从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正式剥离,提级为国家电投直管的二级单位,从而成为全国首家专业从事氢能产业的央企二级单位。

聚焦技术研发

  提级后,国氢科技改变了过去的“两条线”发展战略,将能源线转交给国家电投旗下兄弟单位,自己则专注于装备线的技术研发。

  该公司确立了“1261”新战略,即1个技术体系,2条产品线(制氢的PEM制氢设备和用氢的燃料电池),6大产业基地(北京、宁波、武汉、佛山、济南、长春),1个示范运营平台。

  目前,全球制氢技术大致包括碱性电解水制氢(ALK)、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PEM)、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SOEC)和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AEM)4类,燃料电池技术与之相对应。其中,ALK目前占据国内主流,PEM中国仍处在追赶阶段,SOEC和AEM则属于新兴领域。国氢科技主攻的是PEM方向。

  膜电极在PEM电解水制氢及燃料电池制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张银广回忆,早在2017年,研发团队便不断向他更新在膜电极领域的技术突破。“我们上实验台架去测试,一开始不发电,也找不出原因。”经历了盲人摸象般的探索,有一天实验装置突然发电,张银广至今仍保留着那张8毫安/平方厘米的珍贵照片。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已达到1000毫安/平方厘米,天堑般的差距亟待研发团队去跨越。

  解决了从0到1的问题,研发团队进入快速突破期。一天,张银广接到电话,让他赶紧去实验室见证600毫安/平方厘米的突破。出乎意料的是,从办公室到实验室短短200米的距离,等他赶到时数据竟已突破了700毫安/平方厘米。

  但研发瓶颈接踵而至,团队在700―800毫安/平方厘米的水平徘徊不前。“每天,大家早上开会讨论时满怀信心,上午准备实验装置时也踌躇满志,下午测试时开始提心吊胆,等到晚上10点结束一天失败的实验时个个垂头丧气。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轮回。”张银广说。

  然而,就在一个垂头丧气的夜晚,他回家准备入睡时忽然接到电话,实验装置冲上900毫安/平方厘米并稳住未掉。“上去了!这回是真上去了!”电话那头传来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

  膜电极的研发是国氢科技打造技术体系和两大产品线的一个缩影。国家电投首席科学家、国氢科技首席技术官柴茂荣介绍:“我们的PEM制氢设备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化;围绕燃料电池‘八大件’(催化剂、质子膜、碳纸、膜电极、双极板、电堆、空压机、氢泵/引射器),我们深化自主创新,保障了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

  8年来,国氢科技多管齐下推动科技创新。

  “人才队伍建设上,国氢科技作为科改企业,开展了一些中长期激励措施。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事业留人。”张银广说,氢能是一个战新产业,与公司共成长,未来将有望成为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这对于青年科技人才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研发投入上,国氢科技作为央企“独角兽”跑出了新模式。注册资本金仅5000万元的国氢科技,向资本市场和地方政府要动力。

  资本市场助推方面,上述《氢能公司总体改革方案》就曾明确,在完成3―4轮融资后,国氢科技估值要达到100亿元,然后再实现IPO上市。2020年,该公司完成A轮融资,融资额为3.9亿元,投后估值超10亿元。2022年,该公司又完成45亿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30亿元。国氢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连荣在B轮股权融资签约仪式上表示:“本轮融资后,国氢科技已经真正成为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奠定了行业的龙头地位。”如今,该公司已开启IPO冲刺。

▲国氢科技荣登胡润独角兽榜

  地方政府支持方面,“1261”新战略中的6大产业基地与之息息相关。以武汉华中产业基地为例,国氢科技依托当地政府资金支持,建成投产了中国首条全自主可控质子交换膜生产线,该生产线可生产厚度从8微米到20微米的质子交换膜,已实现在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应用,年产量可装备2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北京、宁波、佛山、济南、长春5个基地也得到了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

支撑产业焕新

  科技创新最终要交给实战检验。

  2021年3月,国氢科技决定参加北京冬奥会筹备。起初,该公司仅作为氢能领域某国际巨头的替补而存在,其产品只需完成一些简单的运输任务即可。但形势很快发生变化,这家国际巨头所产氢能大巴因故不能参与赛事。彼时,“双碳”目标掀起热潮,“绿色办奥”深入人心,国氢科技临危受命,顶压跃升为提供氢能大巴的主力。

  留给国氢科技的只有短短6个月时间。200辆氢能大巴,从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到生产,再寻找车企合作伙伴来装车到验证,其间还需取得北京车牌,以及找到200个拥有A类驾驶证的司机。“那真是一段魔鬼般的日子,6个月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赶,之后又是长达两个月的冬奥会,与我们之前服务过的仅有3天会期的博鳌亚洲论坛不可同日而语。”张银广说。

  绿色办奥,平原用电、山地用氢。搭载了国氢科技“氢腾”品牌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大巴,要在零下25℃的持续性低温环境和海拔接近2000米的山地陡坡载人爬坡行驶,而且车辆的每日待命运行时间超过20个小时。更重要的是,疫情期间北京冬奥会实行闭环管理,从车辆到零部件都没有备份,无法实现故障后修理。

  “那真是提心吊胆的两个月。但实践证明,面对这样的极端环境、复杂路况和高强度作业,‘氢腾’大巴做到了零失误和零故障,我们的自主技术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最充分的证明。”张银广说。

  这场硬仗让国氢科技一战成名。该公司在次年一跃而成为知名的央企“独角兽”。

  产业融合的脚步随之加快。

  集团层面,国家电投在2019年国氢科技提级后,将能源线与装备线剥离,让二者各自在不同单位中独立发展。但近年来两条线出现融合趋势,如国家电投旗下吉电股份建设的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就采用了国氢科技研制的全自主化“氢涌”PEM电解水制氢装备。“未来二者的融合会越来越多,最终可能会并成一条线。我们将发挥自身在技术装备制造方面的优势,来配合集团整个能源体系的构建。”张银广说。

  集团之外,国氢科技加大产业链整合力度。2025年初,该公司召开了第一次供应商大会。针对当前中国氢能产业链相对松散、“内卷”严重等问题,该公司希望以央企的身份牵头成立产业联盟,促使行业形成发展合力,推动行业平稳、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张银广介绍,国氢科技希望打造的产业生态,不仅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还要将政府和金融机构也纳入其中。未来,该公司将聚力金融机构,为产业链伙伴提供金融支持;同时,聚力政府资源,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

  “‘十五五’期间,如果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放慢节奏,对产业链的伤害将是致命的,初步形成的完整产业链可能会出现断链。希望国家能坚定信心,以更大力度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他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国家电投集团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