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是建设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如同计算机内部主板的电路层,为智能电网、智能通信、智慧生活等数字基建提供底层支撑。
中国能建葛洲坝市政公司(轨道交通公司)深入贯彻中国能建《若干意见》、“1466”和“四新”能建战略,发挥中国能建轨道交通品牌优势,全力推进深圳市轨道交通14号线共建管廊项目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筑牢未来城市的“数字地基”。
打造“城市更新”示范工程
深圳市轨道交通14号线共建管廊项目管廊总长度约40.78公里,穿过深圳罗湖、龙岗、坪山等区,是深圳管廊建设史上线路最长、投资最大、装配化率最高的项目,也是深圳市“城市更新”计划中的核心基础设施项目。
中国能建葛洲坝市政公司(轨道交通公司)承建的管廊坪山段项目,总长约13.62公里,包含13座综合井和5座简易综合井,分7个盾构区段施工,主要容纳110千伏及以上电力电缆、通信线缆、给水管、再生水管及天然气管道,实现多类市政管线集约化敷设,显著提升地下空间利用效率。
项目自2020年启动以来,面临征拆、绿化迁改、交通疏解等多重挑战。2020年8月,1号综合井围护结构施工完成,为盾构机始发奠定基础;同年9月,11号综合井咬合桩围护结构提前18天完工,进一步推动盾构施工进度。
2021年6月,首台盾构机“能建一号”始发,标志着项目进入区间隧道施工阶段。
2021年11月,“能建3号”和“能建4号”双线盾构始发,针对弱风化泥岩地质及浅覆土条件,增设超前注浆孔与同步注浆管,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风险。
2023年12月,8号至7号区间贯通,成为全线首个贯通的盾构区段,验证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2月26日,“能建4号”盾构机在5号综合井接收端破壁而出,4号综合井至5号综合井区间的顺利贯通,也标志着管廊项目盾构区间全部贯通。
项目建成后,将全面优化坪山区及周边区域的地下管线布局,降低管线维护成本,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并为深圳市构建“安全、集约、智慧、生态”的综合管廊系统提供示范。
智慧赋能地下“城市生命线”
“能建4号”盾构机掘进的4号综合井至5号综合井区间长1102.5米,需穿越地铁14号线、16号线、坪山河及高层建筑密集区,是全线技术难度最高的区段之一。
为该管廊项目“量身定制”的“能建4号”盾构机,整机长85米,重550吨,配备8个超前注浆孔和6路同步注浆管,同时连接大数据平台实现远程可视化监测,可有效确保复杂地层下的掘进安全。
项目部团队根据中国能建“四大转型”要求,聚焦智慧赋能,不断创新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科技研发,对接大数据平台实现远程协同,研发《大型综合管廊施工设备及配套机具研究》《大型地下管廊施工运维成套装备及技术》等,提升履约效率。
在复杂地质穿越方面,项目部在各个施工部位安装监控设备,运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实现施工进度、质量与安全的数字化管控。
在盾构掘进方面,项目部依托视频监控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盾构机运行数据,并建立24小时实时监测系统,结合专家论证优化施工流程,成功应对最小覆土10米、最大埋深29米的极端条件,确保盾构安全和高效顺利掘进。
在同步监测与风险管控方面,项目部在资源调配与工期优化方面,通过增加设备投入、优化工序衔接,将盾构机组装调试周期压缩至30天,保障节点目标实现。
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累计完成研究成果报告5份,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获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形成技术标准3部,形成装备3套,发表论文6篇,《大型综合管廊施工设备及配套机具研究》获公司2023年科技进步2等奖、《大型地下管廊施工运维成套装备及技术》获葛洲坝集团202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筑牢未来城市“数字地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
韧性是衡量城市更新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性,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地下综合管廊和其中的各种管网,虽不常被人注意,却是城市运转的生命线,为智能电网、智能通信、智慧生活等各类要素有序运行发挥着坚实的“数字地基”作用。
目前,深圳市轨道交通14号线共建管廊项目建设已转入综合井恢复、隧道分舱结构及机电安装阶段,预计2025年7月底完成全线机电安装施工,年底完成所有井位前期工程管线及路面恢复施工,具备管线入廊条件。
项目投入使用后,该管廊将与深圳市其他地下管网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全域的数字化网络,以数字化新质生产力服务坪山区产业升级与人口增长需求,为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征程万里风正劲,任重千钧再出发。中国能建葛洲坝市政公司(轨道交通公司)的建设者们将继续发挥央企优势,深度总结经验,继续精心组织、科学管理、文明施工,力争将深圳管廊项目打造为精品工程、绿色工程、安全工程、放心工程,为助力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用实际行动,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征程中,贡献“能建力量”,展现“能建作为”和“能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