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暖阳下的准能集团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开始了新一轮的作业。2号WK-55电铲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25岁的司机学员王世龙踩着电铲铁梯,准备进入驾驶室,手中捏着的点检表被矿山的风吹得哗哗作响。
“机械结构、作业环境、安保系统……都检查好了吗?”师傅宋俊峰从电铲另一面铁梯上来,目光如炬地问道。王世龙声音洪亮,透着自信与坚定:“全部都检查好了,没问题,师傅!”。
图为王世龙在点检电铲大臂
一年前,王世龙第一次到作业现场参观电铲。仰头望着这台高度超四层楼的矿山设备,这位刚走出大学校园的“00后”青年满心震撼与憧憬,觉得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定能征服这台“钢铁巨兽”。然而,真正坐上驾驶位,他才深刻体会到,要驯服这头庞然大物,光靠勇气远远不够。
“小王,今天头几车你来装。”宋俊峰沉稳有力的声音,打断了王世龙的思绪。他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操作台上。
驾驶室内,王世龙屏息凝神,双手稳稳握住两个金属操纵杆,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玻璃窗外,电铲铲斗悬停在距离地面10米高的位置,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命令”。
“滴——滴——”王世龙果断按下电铲喇叭,在一阵阵尖啸的长鸣中,指挥排队等待的矿用自卸卡车进入装载点停稳。随后,王世龙深吸一口气,默默念着师傅传授的操作要领:“机械操作要平稳、快速、准确、挖掘需满斗,双杆一定要柔性操作。”随后,手缓慢而坚定地推着操作杆朝着不同方向移动。车机显示屏上,各系统运行参数不停闪烁变化,与王世龙的操作节奏紧密联系。
此时,驾驶室窗外的铲斗经过提升、推压、回转,在距离矿用自卸卡车上方0.5米处精准停下,满载的岩石平稳地倾泻在矿用自卸卡车的车斗。
“这次不错,但下一铲角度再压一点就更好了,还有要多注意观察岩石的地质变化!”宋俊峰站在一旁,敏锐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及时地给出指导。
图为王世龙师徒正在点检电铲机房设备
对于师傅的话,王世龙始终铭记于心。宋俊峰可是矿上的技术大拿,在2024年的公司技术比武中斩获第一,他曾操控55立方米铲斗,将三层叠加的半米枕木稳稳放置,如同巨人穿针绣花,展现出非凡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是王世龙心中的偶像和学习榜样。
王世龙深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定岗的三个月里,他抓住一切机会苦练技术:大夜班4点半到5点半是休息期,当其他人都停止作业、短暂小憩时,他主动留在驾驶舱,反复练习电铲操作技巧,提升熟练度;下班后,他也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常常询问在设备维修中心上班的舍友关于电铲设备结构的问题,直到学懂弄通各配件的原理才罢休。
有一次装车,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偏载,让王世龙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次教训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技术的不足,从此更加刻苦地练习。
图为王世龙在点检电铲履带
“我已经考上了特种作业证,这是我在这条道路上的第一步。未来,我要逐步成为副司机、司机,甚至机长,要像师傅一样成为矿上的电铲骨干,做一名合格的能源保供人!”王世龙这样勉励自己。
像王世龙一样的青年职工已然在矿区扎根成长。他们的奋斗轨迹,正与脚下这片“黑色宝藏”的开采节奏同频共振,书写着能源保供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