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数字“放牧”人

2025-05-14

在新疆戈壁腹地,露天矿坑如同大地指纹,记录着能源保供使命与地质隐患的双重印记。2025年4月,随着第300个物联传感器接入空天地预警平台,新疆能源三维地质立体监测体系正式成型,凝视着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三维模型,地质中心工程师崔成吉和他的团队成员激动不已,发出一片欢呼声。

见证这一跨时代的技术变革,矿山开采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利用遥感卫星、空中无人机、地面传感网共同构建立体监测体系,可实现边坡监测数据小时级更新,刷新地质监测数据存储备案的安全标准。

图为崔成吉查看矿区监测设施布置点

本着大力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的原则,新疆能源全力搭建立体监测平台,接到任务后的崔成吉全力以赴。面对四座地质条件迥异的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如何实现地质监测平台标准化互通,安全监测设施优化,他组织团队成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创新推出“1+N统招分签”管理模式:统一制定技术标准,各矿依据实际需求分签实施。此举节省设备重复购置费达800万元,较国内同类项目投资减少24%,后期每年节约安全专项监测平台费用320万元。

“这不是设备展览,而是数据生命的觉醒”,项目平台搭建时,他和团队就统一认识,整合遥感卫星上帝视角普查、无人机定期三维建模及更新、地面传感网的神经末梢等三项技术基础体系,突破10类地质数据源的信息壁垒,让四百平方公里矿区开始呼吸:边坡毫米级的形变震颤、采剥作业的应力脉动、地下水系的隐秘流动,在数字孪生体中交汇成可预测的生命图谱。

零下15℃的冬日,崔成吉呵气成霜,他们正通过设置无人机巡检模式刷新矿山监测史。“每架次必须获取0.5毫米级精度的形变数据”,他手持操作平板笃定地说。两架无人机正穿越风雾矩阵,测绘轨迹在苍穹间划出精密网格。当系统进行数据运算时,显示着绿色轨迹不停闪动,技术员小高感叹:这绿色像是草原,隐藏着这个月放牧的收获。

在采剥排方量运算模块攻坚阶段,这群“数据炼金师”实施攻坚双轨工作模式:白天在矿坑深处校准设备感知精度,晚上将千万组数据注入算法熔炉。三百台监测设备组成的神经网中,每个传感器都是他们亲手驯服的“数据信使”。“这些等高线,是大地写给未来的加密信笺。”指着屏幕上流转的透明地质模型,崔成吉展示着数字牧人的成果:458公里边坡有了预测“心电图”,95%在线率的设备监测群构建起预警神经网络,曾经孤立的监测数据正在重组矿山安全的中枢神经。

图为崔成吉与矿测绘团队研究讨论中

当首份预警报告潜在滑坡风险时,那些在风雪中校准的参数、在寒夜里重构的模型,终于编织成一张守护生命的智能之网。在这片被数据重新解构的戈壁土地,科技的能量正融解着对未知的不安,将安全生产的防线铸进数字时代的地层。

系统构建期间,团队接受了黑山煤矿84公里运煤专线测绘任务,受空域管制影响,团队改用便携式三维激光扫描仪徒步作业。“认识崔工15年,印象里最深的便是他背着黑色双肩包……”团队成员小高说。他和团队再次践行“现场工程师”的本色,负重10公斤设备,每80米建立GPS控制点,3天完成400余个坐标采集,科技与人力混合交响成现代版“丝路驼铃”,最终将测量误差定格到1.8cm,再次印证精度从来都是科技与经验的代际整合。崔成吉对此阐释:“算法越智能,越需要人工建立精准基准。我们既是数据创造者,更是质量守护人。”

系统调试顺利运行平稳,这项集合毫米级形变监测、高空航拍建模、实时震动感知的智慧系统,使矿区综合预警响应周期缩短50%。问及此次技术革新的感受时,崔成吉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矿区监测点分布图》笑着说:这多像我们播种的星星,自己仿佛在矿区上空翱翔、与天地对话,科技革新能快速读懂地层体征与博动,保证地质隐蔽灾害可控可调。一语道出,尽显科技人的浪漫与执着。

采集四矿458公里边坡数据、3项技术革新、出具2项裂缝处置措施分析报告、5亿立方米的采剥数据审核、118天下矿下井、11个储煤场盘存测量……这些工作中的记录是数据裂变的足迹,终将汇入现代化煤矿建设的长河,成为智能时代矿工的最佳注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