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8时许,北京航星园8号楼7层会议室内,时钟的指针悄然划过刻度。三十余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系统后台,屏幕的冷光映照着每一张疲惫而专注的面庞。当“运行成功”的绿色提示框跃然屏上时,技术负责人杨硕布满键盘压痕的右手重重拍在桌面:“火电人的首场大考,我们交卷了!”刹那间,雷鸣般的掌声响彻整个会议室。
72小时前,数智科技公司智慧管理三部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新组建的联合专班正在逐字推敲建设方案,责任与压力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
图为项目组成员集中讨论项目建设思路
“三周的任务压缩到三天,这是要为火电智能化开辟新路。”杨硕沙哑的声音在会议室回荡。他揉了揉发红的双眼,坚定地说:“接口数据必须零误差,这是给行业立标杆的任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做到!”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战鼓,为团队注入强心剂,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誓要在这三天里打造出个行业标杆。
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应用研发专班的张迪手边的咖啡罐已堆成小山。他的指尖在机械键盘上飞舞,手指因过度敲击微微颤抖,最后索性用空咖啡罐压住手腕保持稳定。这时,刚下高铁的专班成员马国亮拖着行李箱直奔会议室,立即投入工作讨论,夜色在代码行间悄然流转。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正在上演。
数据工程师常笑瑀接到家人突发住院的消息,他攥着震动的手机冲进医院时,走廊挂钟的时针正指向凌晨三点。他蜷缩在医院陪护椅上,膝盖上的笔记本电脑倔强地亮着——在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中,一串串代码正艰难破茧。当家人把贴着“平安”字样的充电宝塞他手中时,这个北方小伙的喉结微微颤动,屏幕上跳动的光标仿佛被赋予了温度,那是照亮千家万户智慧用电的希望之光。
图为项目组部分开发成员
有人以办公室为家,有人则在疾驰的列车上追赶朝阳。
场景组副组长林波已经在北京连续工作两月有余。在与家人的视频通话中,儿子举着画作兴奋地说:“爸爸的模型比奥特曼还厉害!”孩子纯真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让林波心里涌起阵阵暖意。其他团队成员则开启了“高铁办公”模式,定期往返于南京和北京之间。飞驰的列车窗外,桃花林飞速掠过;行李架上,装着南京特产盐水鸭的保鲜盒轻轻摇晃。“这趟车见证了我们架构的迭代。”他们笑称,“连代码逻辑都浸透着鸭油的香气”。
图为项目场景组开会讨论建设方案
在场景开发规则创建过程中,高级产品经理高静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手把手指导新人。
“AI模型设计既要符合‘安全可控’的行业监管要求,又要通过模块化设计保持扩展性,关键是根据业务场景复杂度动态调整规则粒度。”高静耐心地向年轻工程师解释。在她身后,常笑瑀已从初出茅庐的新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
图为高静和马国亮指导新员工实践
这场攻坚战刷新了集团纪录:张迪的咖啡罐底印着键盘的纹路,马国亮的行李箱轮子被机房门槛磕掉,常笑瑀的充电宝上永远贴着家人手写的“加油”……这些褶皱的、带着温度的奋斗印记,见证着集团火电智能化转型的坚实步伐。
当晨光漫过航星园时,杨硕的手机里还躺着37条未读的家信。同一栋大楼里,林波正带着团队解析场景,梳理数据;疾驰的高铁上,项目组成员笔记本屏幕亮起新的需求文档。这群与时间赛跑的人,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身后是灯火通明的夜晚,前方是中国火电智能化的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