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中的圈内乡光伏区,打桩机的轰鸣惊破黎明。中国能建陕西院项目经理吕首琦站在正在建设的升压站门口,阳光映照着他手中密布红批的施工图纸。“21号子阵钻孔和打桩必须在这个月内完成,安全和质量都不能掉队。”他对着对讲机下达指令时,安全帽上的反光条随着他的动作在熹微的晨光中闪烁。
刚刚完成上一个垃圾焚烧供汽项目的关键节点攻坚,吕首琦又转战到下一个光伏项目。技术员递来的施工日志,他快速勾画出三个重点:“桩基检测数据、设备进场台账、明日浇筑方案,下午带着电子版到业主会议室。”远处的混凝土泵车伸展长臂,在他身后拉出一道指向苍穹的钢构剪影。作为一名总承包项目一线项目经理,这就是他工作的日常,也是他扎根电力行业21年的缩影。
从青涩学子到技术骨干:设计舞台上的“破题者”
2003年,带着对行业的憧憬加入陕西省电力设计院。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会在电力土建结构设计领域开辟一片天地。
早期的火力发电厂设计可以说是他的“练兵场”。从基础结构计算到复杂地质处理,他就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专业知识。2013年,他考取一级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并逐步成长为团队中的技术骨干。在这十年间,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不断挑战自我,参与了多个大型电力项目的设计工作。每一次面对难题,吕首琦总能以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思维找到解决方案,成为设计舞台上的“破题者”。但真正的考验来自青海盐湖火电厂项目——这里地处盐渍土区域,地下氯盐含量超标,混凝土结构腐蚀严重,传统防腐方案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
“咱们不能被困难吓倒,得想办法找到突破口。” 吕首琦在讨论会上坚定地说。
那段时间,他和团队成员白天采集土壤样本,夜晚分析数据,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优化,他们终于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防腐材料和技术,成功解决了盐渍土区域混凝土结构腐蚀的难题。这项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为青海盐湖火电厂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项技术还荣获2014年度电力建设科技进步三等奖,为盐渍土地区电厂建设树立了标杆。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吕首琦从未停下脚步。“机器基础结构分析程序”的引进和应用,就是他的又一重要成果。作为汽机、小汽机等振动设备结构计算的专业工具,这项工作涉及软件选型、系统学习、技术调试等多个复杂环节。面对技术瓶颈,吕首琦一头扎进资料堆,与厂家技术人员反复沟通,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建立起完备的计算体系,填补了院内相关技术空白。
他说:“设计不是闭门造车,得从实践中求真知。”
扛鼎总包项目:在急难险重中锻造“铁军”
2014年,吕首琦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从设计工程师转型为总承包项目经理,首次担任的安徽埇桥朱仙庄水面光伏项目,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水面光伏。德国进口浮筒安装精度要求极高,因项目位于采煤沉陷区,地质条件复杂,导致施工难度极大。
“水上施工和陆地施工完全是两码事,需要专门的水上施工设备和技术。在安装光伏组件和浮筒时,需要考虑到水面的浮力、水流的影响以及施工的精度要求,此外,还需要解决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问题,这都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情况。”吕首琦在项目启动会上对团队说。
面对这一全新挑战,他并未退缩,而是将自己在设计领域的丰富经验转化为项目管理的实战技巧。从项目手续办理到施工过程协调、统筹,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汗水。针对水上光伏工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他带领团队将 2100 亩水域划分为数十个网格,采用同步施工的方式提高效率。白天,他在水面上协调船只定位;夜晚,他在临时办公室优化施工流程。经过数月的努力,项目最终顺利实现并网发电,为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芮城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吕首琦再次展现出卓越的项目管理能力。该工程为陕西院首次承揽垃圾焚烧供汽项目,也是运城市2023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攻坚阶段正值三伏天,主厂房毗邻的市政垃圾填埋场散发出的恶臭,让施工环境变得异常艰苦。“这味道确实不好闻,但咱们不能因为这个影响工程进度。” 即便如此,作为项目经理的吕首琦义不容辞带领项目团队,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解决现场各项疑难问题,精心组织施工,倒排工期,制定详细施工方案,分析现场存在问题,会同施工单位罗列出问题清单,逐项讨论解决,坚决以“今日事,今日毕”的工作态度进场施工。同时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加强各参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确保项目施工顺利进行。针对场地狭小,施工交叉作业多,脚手架搭设困难等各种不利因素,召集各方带头研究方案措施;针对危大超危大施工方案,严密审查,确保安全。投运期间,他亲自检查外送蒸汽线路,对各个工艺系统仔细摸排。试运行期间,时刻坚守现场一线,吃住在现场解决,保证了项目安全顺利完成72+24小时试运行,赢得了业主的高度赞誉。
2023年,三星环新110千伏地下变电站项目成为吕首琦新的挑战。该项目为西北地区用户容量最大的全地下变电站,基坑深入地下18.2米,基坑安全设计等级为一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地面沉降。
吕首琦介绍:“地下基建工程最令工程人员头疼的是深基坑降水,尤其当进入雨季时,降水量增多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对基坑边坡和底部产生渗透力和浮力,增加基坑的不稳定性,可能引起边坡滑塌、基础流砂、坑底隆起等严重后果,因此,对深基坑进行排水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头等大事”。
雨季来临,吕首琦组织专家论证会十余次,并引入实时监测系统,每晚与各专业同事一起进行值班巡查,实时掌握水位数据,确保降水水位稳定,同时做好周边雨水疏导排水工作,防止周边排水不及时造成雨水倒灌,危及基坑安全,直到险情解除。“降水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实时监测,确保万无一失”每一次的推进会上吕首琦都在强调着。在他们的相互配合下,该项目最终以“零事故”圆满竣工。
党员急先锋:党徽在项目一线闪光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吕首琦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青海西宁高性能碳纤维配套锅炉房建设EPC总承包项目建设现场,零下十几度的寒冬里,他带头组建党员突击队,将工地划分为锅炉房、输煤、脱硫脱硝三大攻坚区,推行“白+黑”轮班制。为解决投运难题,他连续48小时驻守现场,协调各方力量,最终在春节前实现一次性送电成功。
“我们早一天投运,甲方就能早一天正常运转,这是我们的责任。” 吕首琦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自担任总包项目经理以来吕首琦多次主动放弃休假,一路乘风破浪,由南到北,由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长期奔波在项目施工一线。几乎照顾不到家人,女儿的学习、父母住院等等都是妻子在背后全力以赴,他心中十分亏欠。但他说:“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以‘舍小家,为大家’的理念带领项目团体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他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诠释着自己的职责与使命,把责任与担当时刻挂在心头,以实际行动诠释模范精神。
荣誉背后:平凡人的不凡坚守
21年来,吕首琦的履历写满荣誉:获国家级、省部级、行业级等奖项14项,持有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连续四年蝉联“创业标兵”与“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但在他心中,最坚定的目标却是:“在自己有限的职业生涯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他知道,荣誉只是对他过去工作的认可,而未来的路还很长,他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如今,吕首琦仍保持着每天记录工作笔记的习惯,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这简单的八个字,是吕首琦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无论是面对亚洲最大的水上光伏工程,还是首次承揽的垃圾焚烧供汽项目,亦或是挑战西北地区用户容量最大的全地下变电站,每一步都需脚踏实地,每一个细节都关乎项目的成败。正是这种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和不懈追求,让他在工程项目管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在荣誉和成就的背后,是吕首琦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他常说:“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敬畏之心,用心对待每一个项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夜幕降临,吕首琦站在新项目建设现场,看着远处泛着微光的路灯,心中满是欣慰。这些灯光背后,有他设计的变电站、他建造的光伏板、他守护的青山绿水。他用匠心丈量大地,从青涩学子到技术骨干,从设计工程师到项目经理,二十一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电力工程一线。他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奋斗在工程项目管理一线人员的群体画像。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职业篇章,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