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焊接卓越匠心 传承“钢铁裁缝”精神——记中国能建天津电建焊接教练董泽军的成长与坚守

2025-05-07

中国能建天津电建焊接教练董泽军,曾斩获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天津市“新时代职工创新创业之星”和“五一劳动奖章”,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二等奖等一连串荣誉;作为一名工匠,他破解焊接领域超级难题,作为一名金牌“教头”,他将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教给年轻焊工,至今已教出300多名独当一面的新生代焊工,为祖国能源事业培养更多焊接人才。

从“菜鸟”到“焊匠”:汗水浇筑的钢铁意志

2007年,21岁的董泽军从承德技师学院焊接系毕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中国能建天津电建。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第一次拿起焊枪时,手抖得连焊把都握不稳,焊出的钢板歪歪扭扭,97%的成品被判定为不合格。火花飞溅中,他的手臂、胸口被烫出密密麻麻的“勋章”。“那时候真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董泽军回忆道。

转机来自一位严师。师父不仅手把手纠正他的动作,还要求他每天举哑铃、练俯卧撑,锤炼手腕力量和身体稳定性。“焊接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手稳了,心才能定。”师父的话成了他的座右铭。董泽军开始疯狂加练:别人下班后休息,他留在训练场反复打磨基本功;寒冬腊月,他跪在钢板上练习仰焊,一跪就是几小时,膝盖磨破也浑然不觉。十年如一日,他的焊接合格率从惨不忍睹的3%跃升至100%,并相继攻克槽钢、支吊架、P91/P92高合金管道等焊接难题,从“菜鸟”蜕变为独当一面的高压焊工。

2018年,内蒙古克旗项目的极端环境考验着他的极限。零下30℃的极寒中,他蜷缩在狭窄的钢管缝隙里作业,焊枪喷出的高温与刺骨寒风交织,汗水刚渗出就被冻成冰碴。一次焊接任务持续了8小时,走出管道时,他的双腿已失去知觉,但完成的焊口全部一次性通过探伤检测。“那一刻,我觉得天都特别亮。”董泽军笑着说。

从精益到创新: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

《天津日报》在报道中说道,“他参与的天津市科研项目系统解决了超超临界机组锅炉水冷壁的高温腐蚀减薄问题。”董泽军主要负责焊接工艺的测试、送丝机构的改进、以及控制系统的测试和完善工作。该项目系统解决了超超临界机组锅炉水冷壁的高温腐蚀减薄问题,将SAW、自动GMAW等先进焊接技术应用于工程施工中,大大提高了现场预制生产效率,并顺利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的审查验收。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他对创新的执着。2019年,董泽军凭借“镜面焊法”一战成名。在江西永修风电项目中,管道焊缝位置隐蔽,常规操作无法完成。他突发奇想,用反光镜辅助焊接,但镜面颠倒的视觉误差让操作难上加难。为此,他通宵练习“镜像写字”,硬是让大脑适应了左右颠倒的反射逻辑。次日,他仅用1毫米的误差完成国内首例风电塔基基础环修复,创下行业新标杆。

2021年,山东某电厂高压主汽门出现密集裂纹,传统热补焊工艺因无法进行焊后热处理陷入僵局。董泽军大胆尝试“异质冷补焊法”,通过反复试验对比材料特性,成功实现无热处理修复,将工期从一年压缩至一周。这一技术被业内专家誉为“颠覆性创新”,并在全国推广。

2024年,迪拜900兆瓦全球最大光伏项目向中国团队抛出难题:数万根壁厚仅2毫米的不锈钢小管需在短时间内完成焊接。董泽军力主采用全自动焊接工艺,自主研发的“激光-电弧复合能量源”技术不仅将效率提升3倍,还实现了焊缝零缺陷。外籍工程师惊叹:“这就是‘中国速度’与‘中国质量’!”

如今,单面焊双面成型、异质冷补焊、钨极氩弧焊、小管全位置焊,董泽军无一不精,创新的焊接方法也层出不穷,解决了工程建设的诸多难题。几年间,先后在天津北疆、江西分宜、内蒙五间房、迪拜光热等十多个电力施工现场都留下了他的焊花闪耀的印记。

从焊接冠军到金牌教练:薪火相传的匠心使命

荣誉接踵而至——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国际焊接大赛二等奖……但董泽军始终清醒:“个人再强,力量有限;行业要强,得靠人才。”2020年,他转型为焊接培训师,立下“倾囊相授,绝不私藏”的誓言。

他的课堂没有照本宣科,只有实战淬炼。为模拟工地极端环境,他搭建了地沟、天花板、密集管阵等1:1训练场景,甚至将焊位倾斜45度,考验学员的耐力和精准度。一次,学员小李因焊缝气孔问题屡屡受挫,董泽军连续三天陪他加练至深夜,从焊枪角度到电流参数逐一剖析,最终助其攻克难关。“董教练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如何做匠人。”小李感慨。

短短五年,他培养出600余名新生代焊工,其中30余人获省部级技术能手称号。2023年,他主持的“董泽军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列为天津市重点技能传承基地,开发的“5G物联网热处理监控系统”和“全自动MAG焊接专机”等技术填补行业空白,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焊花为炬,匠心为笔,铸就大国重器。“每一道伤疤都是勋章,每一次突破都是起点。”董泽军常对学员说。如今,他正带领团队攻关“G115马氏体钢焊接工艺”和“核电管道自动化预制”等国家级课题。面对年轻一代对制造业的疏离,他坚定表示:“工匠精神不是口号,是脚踏实地、追求极致的信仰。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工人不仅能‘制造’,更能‘智造’!”

从塞北风电场到迪拜光伏矩阵,从高压管道到核电机组,董泽军用焊枪书写了中国能源建设的壮丽篇章。他的奋斗之路,正如那飞溅的焊花——炽热、璀璨,永远指向创新的远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