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喀喇沁旗供电公司:鏖战风沙 点亮良田——乃林镇高标准农田接引线攻坚战告捷

2025-04-18

4月8日正午,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镇广袤的农田上,地表温度突破30℃,狂风卷起漫天黄沙。国网喀喇沁旗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在极端天气中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战役——为乃林镇甸子村高标准农田机井完成3处带电接引线作业。这场与高温、风沙较量的攻坚战,不仅保障了3000亩农田的农排灌溉用电,更以“不停电、零感知”的硬核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汩汩动能。

风沙中的“绣花功夫”,毫米级操作守护万家灯火。“风速已达6米/秒,注意绝缘杆稳定性!”在10千伏乃镇线线路旁的高标准农田里,国网喀喇沁旗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工作负责人潘志平紧盯着风速测试仪,声音穿透呼啸的风声。高空中的两名带电作业人员,身披厚重绝缘披肩,手持3.3米绝缘操作杆,正在上演一场“绣花活”——通过绝缘杆作业法,在导线间完成精准的穿刺线夹接引。

阵风裹挟着沙粒拍打在安全帽上,作业人员的手臂因长时间悬空操作而微微颤抖。他们屏息凝神,一人用绝缘杆固定导线,另一人操控穿刺线夹,在不足1厘米的误差范围内完成剥线、穿刺、紧固。“每一毫米偏差都可能引发放电,必须像绣花一样精细。”潘志平解释。经过一小时鏖战,三组银线稳稳接入线路,全程未造成用户停电,田间地头的农排电泵依旧欢鸣。

汗水浇筑“生命线”,带电尖兵显铁军本色。在春季检修高峰期叠加春灌用电急迫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带电作业班选择了最艰难的方案——“能带电不停电”。面对5级风裹挟黄沙和30℃高温,带电作业班组启动特殊天气应急预案:每小时轮换作业人员,工作负责人安排专人实时监测队员体征。

“绝缘手套脱下来能倒出半杯汗。”刚换下岗的班员于文龙展示着泡得发白的双手。密不透风的绝缘装备内,作业服早已湿透,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淌成细流,在黄土地上砸出点点深痕。但看到农排机电井喷涌出第一股清流时,小伙子咧嘴笑了:“这水一出来,老乡们秋收的底气就足了!”

电力赋能现代农业“电力密码”,银线织就振兴图景。随着最后一组刀闸合拢,新铺设的滴灌带如毛细血管般在田间舒展,汩汩清流浸润着即将播种的黑土地。这片3000亩高标准农田,曾经因供电半径长、机井分散面临灌溉难题。2024年6月,为保证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任务落到实处不误农时,国网喀喇沁旗供电公司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由副总经理孟庆哲为牵头负责人的工作小组,带领建设运行部、市场营销部等人员奔走在田间地头,主动与政府部门对接,确定电源接入点,撰写供电方案。孟庆哲带领工作组成员经过多次现场勘查,为了推进项目建设进度,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研究实行一线一案,一器一案,多措并举解决电源接入问题短板,确定入网方式及带电接入方案。在电源接入环节,历时3天,带电作业班高质量完成26台变压器带电接引,保障了供电可靠性,实现了“不停电、零感知”的硬核服务。

“现在听着风声都像掌声!”潘志平望着纵横阡陌间的银线感慨。这些线路不仅是灌溉系统的“生命线”,更是乡村振兴实现智慧农业的神经脉络——未来,土壤湿度传感、水肥一体控制、无人机巡检等数字化设备将依托稳定电能,在这片土地构建起现代农业生态。

硬核担当“国网速度”,电网铁军点亮万亩农田。此次攻坚战是国网喀喇沁旗供电公司“护航春耕”专项行动的缩影。年初以来,国网喀喇沁旗供电公司组建10支服务队,通过构建党建共建体系,强化党组织在春检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党建为纽带、专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党委班子成员下现场讲安全,带领服务队员对供电区域内农田配套电网以及农排开展“地毯式”排查,创新应用无人机巡检、三维建模技术提前定位薄弱环节。针对接引线作业,使用“带电作业绝缘操作杆+绝缘穿刺线夹接引线”,绘就出一幅幅电助春耕的和美画卷。

“我们要让每一度电都精准滴灌在乡村振兴的根脉上。”国网喀喇沁旗供电公司负责人表示。

夕阳西下,乃林镇甸子村的田垄上,银线与晚霞交相辉映。远处,带电作业车的轰鸣渐行渐远,而这片土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汩汩水流唤醒沉睡的种子,当现代化农机驰骋在无垠的沃野,国网人用汗水书写的“光明答卷”,正化作润泽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蔡凤云、黄云飞)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国网喀喇沁旗供电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