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国务院安委会发布《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部,掀起一场以“全员共治”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变革,凭借高边坡施工、深基坑作业等高危场景下的创新实践,成为行业瞩目的标杆。
作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风险极高。过去,安全管理依赖“人盯人”的传统模式,隐患整改常因流程冗长而滞后。自2024年起,项目部通过“闭环管理、智慧赋能、五维联动”三大创新举措,将安全管理从“单兵作战”推向“全员共治”,一线员工主动报告隐患率提升42%,AI系统累计预警违规行为168次,拦截潜在事故23起,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治理新路径。
闭环管理:让隐患治理“快起来、实起来”
“以前发现隐患,层层上报要等好几天。现在扫码上传,24小时内必有反馈,还能拿奖金!”大石峡项目部钢筋班组长聂师傅一边展示手机上的“隐患举报码”,一边感慨。这一变化源于项目部设计的“发现-处置-激励”闭环机制。
在“发现端”,员工可通过现场二维码、AI监控系统、班组直报等渠道随时上报隐患。“过去总担心提问题会被‘穿小鞋’,现在公司鼓励大家‘瞪大眼睛找隐患’,报告还能拿奖励,积极性自然高了。”技术员焦阳因及时发现安全防护隐患获得500元奖金,他的案例成为项目部“安全即效益”文化的最佳注解。
“闭环的核心是快与实。”项目部安全总监钟如友介绍,隐患上报后,“处置端”立即启动分级响应:普通隐患24小时整改,重大隐患由安全总监挂牌督办,并启动“红黄牌”机制。2024年至今,38条员工上报线索均被高效处置,累计发放奖励金10400元。
同时,项目部将“安全积分制”与“熔断机制”结合,但若触及违章“红线”,将接受强化培训。“既保留积极性,又严守底线,让安全从‘规矩’变成‘本能’。”钟如友说。
智慧赋能:AI监控“秒级响应”,双码系统精准溯源
走进项目部指挥中心,一块可视化大屏实时跳动着隐患数据、整改进度等信息。“这是我们的‘数据驾驶舱’,隐患从发现到解决全程留痕,管理透明度提升90%。”项目总工李阳指着屏幕介绍。
在施工现场,智能摄像头正无声守护安全。AI系统可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违规跨越警戒线等行为,10秒内推送预警至责任人手机,并生成整改工单。“过去靠人工巡检像大海捞针,现在系统‘秒级发现’,效率提升90%。”李阳说。技术赋能的另一亮点是“双码系统”:每名员工的“安全身份码”实时关联培训记录和违章历史,作业区的“隐患举报码”则让问题上报一键直达指挥部。
数字化转型还重塑了安全教育模式。VR安全体验馆内,工人们“沉浸式”感受高空坠落、塌方等场景;智慧平台将培训转化为“安全剧本杀”,新员工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应急流程。“以前培训就是念文件,现在形式更加多样,记得更牢!”电工班小李说。
五维联动:差异化激励让责任“落地生根”
“安全不是安全部门一个机构的事,必须全员共担责任。”项目经理李东飞的这句话,道出了项目部“五维责任体系”的设计逻辑。该体系将党员干部、管理人员、项目员工、分包单位、一线班组纳入差异化考核,通过“精准施策”压实各方责任。
党员干部的月度计分考核与安全绩效挂钩,未达标者由支部书记约谈;管理人员一次违规即被大屏滚动通报,三次违规直接换岗;项目员工两次违规需停工学习并通知家属,形成“家庭联保”机制;分包单位隐患整改率纳入履约评价,三次违规建议纳入黑名单;一线班组则通过月度“安全红旗班组”评比,末位班组长将要换岗。
“压力大了,但干劲更足了!”分包单位负责人老刘坦言。去年他的团队因整改及时率排名第一,获得额外工程配额奖励。而某班组因连续两次末位,班组长被调岗,全员接受强化培训。“现在班组内部互相监督,谁都不敢马虎。”
制度设计中,“亲情牌”成为点睛之笔。一名员工因未系安全带被AI抓拍,项目部不仅通报批评,还向其家属发送告知短信。“老婆打电话把我训了一顿,比罚款管用多了!”他苦笑道。这种“家庭联保”机制,将亲情压力转化为安全动力,让制度有了温度。
“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吹哨人’无事可吹。”李东飞表示。大石峡项目部的探索证明,通过“激励穿透责任、科技赋能效率、文化塑造习惯”,安全可以内化为每个参与者的本能。
如今,行走在大石峡工地,AI摄像头默默守望,二维码随处可见,班组间的安全竞赛如火如荼。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全员共治的默契。“安全不是靠谁盯着,而是靠大家自觉。”这正是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公司追求的本质安全密码——让每个人成为安全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