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电网公司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述评之二

2025-03-28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亦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列为重点任务,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两者深度融合是生产力跃迁的必然选择,更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南方电网公司始终秉持“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两链所困、公司所能”,以“十新行动”为统领,重塑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向“新”之路,把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大瓦特·驭电”大模型摘取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实现电力行业智能科学计算从0到1的重大突破;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电氢双向转换装置投运,发电技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投运,实现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首次规模化应用……南方电网公司向“新”而行的信心和底气,鲜明地写在“全国首个”“行业首次”等多项纪录里。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


  南方电网公司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要着力点,提升科技创新“源动力”,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生态、优化知识产权运营模式等举措,探索出一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实现生产力跃迁。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南方电网公司与澳门大学共建全国首个粤港澳能源电力共享实验室,整合62家实验室1452台(套)大型科研仪器设备、2155项科研成果、393位高水平专家等创新资源,吸引了大批在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进驻。校企深度融合的“产学研用”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共融共舞”。


  知识产权作为知识资产,是市场竞争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更好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才能不断丰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应用场景,催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南方电网公司牵头成立央企首个“电力新能源产业专利池”,联合39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所,整合数字电网、新型储能等领域608项专利,通过“一揽子打包许可”和交叉许可机制,促进技术的利用与推广。目前,已先后建成2家网级成果转化相关业务平台,让更多创新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


  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从“大瓦特”“悟空”等智能机器人上线,到氢动力无人机护航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再到数字员工走进电网,推动构建全域数字员工阵列……在南方五省区,以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大数据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正呈现蓬勃发展的盛况。


  “科技创新,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场景落地,加快融入产业链。”南网科技公司智能运检事业部副总经理麦晓明说。由其带领的电力机器人团队自主研发了电力具身智能相关专利,应用于机器人带电作业、无人机自动巡线等智能巡视检修工作,追踪导线作业可靠率高达99.995%。截至目前,基于该专利研发的系列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软硬件产品已跨行业、跨国家应用,形成直接经济效益8.48亿元。


  南方电网公司持续激活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产业创新满电续航、百舸争流。


  “两型”建设先发优势不断增强。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北京)研究院加速转入实质化运作;新型电力系统“十大技术”实施扎实推进。


  “电鸿”生态圈加速扩展。链接超350家产业生态伙伴、7亿数级电力终端,南沙、横琴、前海三大电鸿全域综合示范区完成基线版验收。


  数字产业集群生态逐步构建。数字电网装备在全网规模化应用,全年新增智能传感应用10万套、超计划完成43%。


  储能产业提速领跑。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新型储能电站投运;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抽水蓄能大模型正式投用。


  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集群迈上新台阶。“顺易充”平台成为南方区域规模最大充电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实现欧标充电桩县区全覆盖。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离不开平台与机制的加持。


  科技强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科技创新“十新行动”工作方案、《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4-2026)》……一系列机制规划出台,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相促搭台造势。


  “南网人才30条”;科学家工作室、人才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揭榜制”“挂帅制”;“小数叶”职工创新成果评选……一揽子招才引才育才措施落地,让人才于专业上引领方向,在岗位上磨练本领、充分生长。


  南方电网公司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充分激活科技人才创新动力。


  “公司建立了技能类、专业技术类、管理类三条相互贯通的职业发展通道,这让我们这些技能人员很有盼头。”从中专毕业生成长为“大国工匠”,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变电修试所继电保护工李辉对此深有体会。


  此外,南方电网公司全方位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加速构建数字电网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平台;高质量建设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升级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作为首家央企加入开放原子开源生态建设,各类创新资源有效集聚;与怀柔实验室签署共建机构运行规则,推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创新由“点”向“链”延伸,在协同创新的强力引擎带动下,南方电网公司加快推动“双链”深度融合、双向奔赴,培育更多向“新”求“质”的发展动能。


  “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科研项目投入资金326.725亿元,有效专利拥有数从2020年的33240项增至51061项。


  从核心技术攻关到打通资源壁垒,从出成果到造生态,从铸造国之重器到拓宽创新朋友圈,一个个亮眼成果,彰显了南方电网公司科技创新投入的持续加码与推动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的坚定决心。


  2025年,时值“十四五”规划冲刺收官,“中国号”巨轮加满油、把稳舵,在创新的奔涌浪潮中扬帆远航。新时代新征程上,南方电网公司努力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表率,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谱写南网新篇章。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