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寒风在辽阔的渤海湾呼啸,吹在人脸上火辣辣的疼,河北公司沧东电厂配电班班长王东站在1号机组检修现场6千伏共箱封闭母线系统设备前,手里拿着《6千伏共箱封闭母线改造运行报告》,心里却是暖暖的。
报告里指出,经过6个月的评估观察,6千伏共箱封闭母线的月均故障次数从原来的7次大幅下降到了0.6次,因母线故障导致的经济损失也大幅减少,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回忆起半年前的改造历程和半年以来的设备运行成果,王东对接下来的设备系统检修升级充满了底气和信心。
在电厂电气系统中,6千伏共箱封闭母线犹如一条关键的“主动脉”,承载着至关重要的输电使命。然而,沧东电厂地处沿海,昼夜温差大且气候潮湿,在2024年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这条“主动脉”频繁“闹脾气”,成为困扰设备稳定运行的难题。
图为该厂配电班QC小组成员认真巡检母线系统设备
“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得找出问题的根源,彻底解决这个麻烦。”王东在班组会议上,表情严肃,语气坚定。他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上,也点燃了大家攻克难题的决心。就这样,配电班QC小组以“降低6千伏共箱封闭母线月均故障次数”为课题,踏上了一场“明察秋毫”的攻坚征程。
“王班长,这些痕迹好像有问题,看起来像是电弧的灼伤痕迹。”小组技术骨干柳青皱着眉头,全神贯注地查看着母线上的细微痕迹。王东心中隐隐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关键线索:“先记录下来,我们后续重点跟踪这个点。说不定故障的源头就藏在这些细微的痕迹里。”
图为该厂配电班QC小组成员调查分析设备运行情况
经过连续多日不分昼夜的地毯式巡检,小组成员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也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6kV共箱封闭母线频繁故障呢?在小组讨论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会议室里气氛热烈。
“我觉得是母线长期运行,盖板密封条老化了。咱们这母线用了好些年,风吹日晒的,密封性能肯定大不如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老陈率先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还有可能是安装工艺的问题。”组里的公认的“学霸”,平时被称为“活规程”的小冯推了推眼镜,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故障原因复杂,设备老化、安装工艺,甚至环境因素都可能相互影响,必须全面深入分析。全员决定分成3个小组“多管齐下”:第一组负责研究密封材料老化的问题,收集相关数据,评估更换方案;第二组针对安装工艺进行排查,重新检查每一个连接点,规范安装标准;第三组针对环境影响展开研究,收集数据,研究对策。
图为该厂配电班QC小组成员研究设备安装工艺图纸
经过半个月的调查研究,解决方案最终确定下来。更换密封材料时,母线内部空间狭小,操作难度极大。王东在现场沉稳指挥:“大家稳住,千万不能着急,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准无误。” 解决环境因素影响最为棘手,内外温差大导致结露、受潮,使母线表面及绝缘子泄漏电流突然增大,引发高压电弧。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发起头脑风暴,最终确定加装 “强制风循环保护装置”。随后安装装置电源开关间隔,敷设动力电缆,装设储气罐及气源管道……经过一系列操作,装置投入后母线泄漏电流大幅降低,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图为该厂配电班QC小组成员进行强制风循环装置学习交流
经过几个月的评估观察,6kV共箱封闭母线的月均故障次数从原来的7次大幅下降到了0.6次,因母线故障导致的经济损失也大幅减少,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成果赋能,追光不止。配电班QC小组将“降低6kV共箱封闭母线月均故障次数”这一研究成果广泛推广转化,应用在沿海沿江区域多家发电厂。2024年4月,小组迎来了“高光时刻”,该成果荣获河北省电力行业协会一等质量科技成果。同年7月,该课题荣获集团公司2024年QC小组成果一等奖,“维护部配电班QC小组”获评集团公司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荣誉称号。
在这一连串荣耀的背后,是该厂配电班QC小组始终如一的坚持与努力。一路走来,配电班QC小组坚持创新、深耕细作,在细微处发现问题,在挑战中寻找解决方案,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电力工作者责任与担当的生动诠释。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们将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术,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