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上午8点,金色的阳光倾洒在旭龙水电站,金沙江旭龙公司青年员工王赠博身着工装,和往常一样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办公楼,距离办公楼大厅玻璃大门两米时,随着“嘀”的一声清脆响声,玻璃门上方的摄像头精准识别出他的人脸信息,大门随即缓缓打开。这个来自大门的“安全卫士”正是金沙江旭龙公司刚刚投入试运行的工区人员定位管控系统。
海拔2500米的旭龙水电站位于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上游,随着主体工程进入施工高峰期,现场交叉作业、施工人员工种复杂、人员变动频繁,工程建设的安全管控和人员管理成了施工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尤其是施工作业人员退场登记,成为了管理工作中的一块“硬骨头”,人员进场虽已登记信息,但离场却存在一定程度不可控风险,工人往往“说走就走”,极少有施工队伍能做到退场报备。无法有效掌握实际施工人员名单,还会为民工工资发放埋下隐患。
为有效解决工区施工安全管控和人员管理问题,金沙江旭龙公司决定研发一套工区人员定位管控系统,以“四新”技术应用为手段,构建人员多维大数据管理平台、AI算法应用管理平台,依据人脸识别AI算法和收集比对手机IMSI码,通过设备捕捉手机信号实时反映现场作业人数及人员轨迹,提升人车定位精度,提高数据统计效率,实现人车数量统计、轨迹追踪、履约管理、典型违章识别等管理需求。
为解决人员进退场不报备问题,该系统通过AI算法,对录入系统手机号3个月未被检测则判定离场,未报验手机号被同设备捕捉且路线一致视为进场未报验,有效解决了人员进退场不报备问题。同时,该系统还能通过导出系统名单与工资名单对比,确保工资发放对象手机信号长期在工区范围活跃,防止参建单位民技工工资发放作弊,保障民工工资对应发放。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工区人员定位管控系统的采集数据过程中,旭龙公司负责研发的智慧中心全体人员就遇到了第一个“拦路虎”——现场工人们普遍不愿配合,不理解为什么要收集个人信息,担心隐私泄露。
该系统研发团队一方面去函争取施工单位管理人员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派员前往现场向工人解释采集数据的原因及用途,再详细介绍系统的优势和便利,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收集数据。
图为该公司员工在现场向工人讲解信息采集用途
在信息采集按计划推进的同时,硬件设备的安装也紧锣密鼓进行着。然而,在进行门禁改造时,如何提高摄像头识别准确率并精准设置大门开合速度成了他们又一头疼问题。
为了使摄像设备拍摄范围更广、让员工在合适距离提前被系统识别出来,智慧中心将设备安装在较高的位置,这样覆盖场景较大。然而,它的弊端会导致部分人员进入识别场景后,被抓拍到的是侧脸,识别准确率达不到设定阈值80%。
为提高识别精度,吴先俊带领处室人员王赠博、董渴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多次技术测试,最后决定——改进人脸识别模型。然而,改进人脸识别模型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研发期间,智慧中心全体人员与技术人员一起熬夜加班,查阅前沿资料,不断讨论、尝试又推翻结论,通过增加侧脸数据、提高数据质量、进行数据标注等方式调整模型,最终成功改进了人脸识别模型,满足预期要求。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大门在识别人员信息后瞬时精准响应,既不延迟耽误人员通行,也不因开合过快造成安全隐患,王赠博也在不断调整大门开合速度。在一次夜间测试时,受光线影响,他不慎被速度过快的大门夹住了脚,所有人赶紧停下测试工作望向他。只见王赠博立即抽回了脚,头上冷汗直冒,脸上却挤出笑容大声说道:“我没事,大家继续测试!”一遍又一遍的不断测试后,大门开合速度终于调整至理想状态。
图为王赠博测试人脸识别设备
1月4日,随着人员信息收集工作顺利推进、硬件设备安装稳步进行,旭龙工区人员定位管控系统正式建成投运。该系统在旭龙水电站左右岸坝肩、地下厂房、永久建管营地等多个重点部位安装监控设施及手机图码联侦设备9套,通过手机信号实时反应人员轨迹、精准追踪位置、掌握人员动态。
“有了人员定位系统这个‘安全卫士’,今后便能依据人员分布合理派工,优化管理流程,避免不请假就离场等不规范现象,全方位提升工区运转效率。”自系统上线以来,收获了多方好评。曾经不理解信息采集用途的工人们也难掩激动:“智能‘安全卫士’的一双‘慧眼’不仅保障了我们的安全,还确保了我们的工资按时按点、分毫不差到账,大家干活都更带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