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辽宁电力服务辽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国庆黄金周临近,素有“万里海疆第一岛”之称的辽宁丹东獐岛迎来海岛旅游高峰。这里,绿色清洁,风光旖旎,众多游客为体验“零碳海岛”生活慕名而来。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于2023年完成獐岛“零碳海岛”建设。这座仅1平方千米的小岛上,现已有配电变压器10台、10千伏电杆36基、架空线路10千米、海底电缆5.1千米,实现了全电厨房、全电民宿、电能采暖的“全电气化”。黄金周前夕,丹东供电公司排查处理海岛全部电力设施隐患,走访127家全电民宿帮助检查用电设备情况,安排专人驻守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优质供电服务,让广大游客惬意拥抱大海里的“世外桃源”。
丹东供电公司“义东”共产党员突击队队员在东港市大平渔港码头开展用电设施专项检查,保障码头安全用电。(张振华 摄) 辽宁,东北地区唯一沿海省份,海岸线2200多千米,长度居全国第四位,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条件。国网辽宁电力按照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要求,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部署,以绿色动能为驱动,促进海上风电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服务船舶制造等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满足“海上牧场”等海洋养殖加工业建设需要,助力辽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省建设。 加快海上风电并网 打造“蓝色引擎” 在大连庄河市石城岛的东部海域上,矗立着很多风机。它们随风转动,产出绿色能源。 7月1日,华能辽宁清洁能源公司20万千瓦容量的庄河海上风电Ⅳ2项目在这里并网,预计每年上网电量6.3亿千瓦时,可以满足50万户家庭的基本用电。 此前,国网辽宁电力新能源并网服务队前往走访,领队孙文涛详细了解Ⅳ2项目前期进度,组织相关人员对接需求,确保项目顺利并网。“我们提供全流程闭环服务,对接发电企业各阶段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助力新能源项目优质并网与高效消纳。”孙文涛说,目前,辽宁在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5万千瓦,预计年内达到150万千瓦。 辽宁省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并出台《辽宁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22年9月30日出台的《辽宁省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强省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指出,要科学合理规划和利用海上风能资源,支持大连、丹东、营口、盘锦、葫芦岛等市建设海上风电基地。 辽宁海上风力资源丰富。2024年,国家批复辽宁省纳入规划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310万千瓦。国网辽宁电力积极响应清洁能源强省和海洋强省建设,为满足海上风电送出需求,统筹海域、陆域源荷资源,按照送端“能分则分、可离可合”、受端“宜柔则柔”思路,开展“海陆一体化”电网规划方案研究,支撑辽宁海上风电基地建设。 大连庄河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已建成东北最大海上风电集群。图为华能庄河海上风电项目。(关云达 摄) 向海图强、向海而兴。国网辽宁电力聚焦海洋领域科技前沿,探索重点课题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工作,并取得创新突破,助力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9月20日,国网辽宁电力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针对海上风电通过柔性直流输电并网接入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估与优化等问题开展讨论和科研攻关。 “我们多次前往海上风电场进行测试,掌握了大量数据资料,并于今年年初成立科研团队,重点攻关目前海上风电的并网方案、拓扑结构、协同控制策略、故障识别等关键技术。”张强是“海上风电经柔性直流输电并网系统的规划与控制关键技术”这一项目的负责人。他说,该项目转化应用后,能够为辽宁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进一步优化海上风电输送方式,助力打造海洋经济“蓝色引擎”。 服务海洋装备制造 振兴“蓝色产业” 辽宁是国家船舶与海工装备重要的研制生产基地,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条件。 国网辽宁电力推出一系列支持举措,服务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沿海6市电网建设,提升区域供电质量和能力;加强设备运行维护,确保电力可靠供应;加快业扩报装速度,满足企业早用电、早生产需求。 锦州港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港,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东北陆海新通道的“桥头堡”,带动了锦州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及海洋运输业的规模发展。 锦州供电公司员工在锦州港协助检查用电设备,了解港口用电需求。(刘文剑 摄) 锦州供电公司落实与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海洋项目供电,一包到底”服务。目前,正在建设220千伏滨东升压输变电工程,满足港口服务功能用电。今年1月5日,东北地区首个港口充换电一体项目在锦州港运集装箱场站投运。“供电员工主动上门收集增容申请材料,3天完成项目审批,满足了百余台电动集卡的补能需求,提高了港口运输能源利用效率。”企业动力部主任杨永琪说。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国网辽宁电力强化海洋意识,转换工作思路,重点关注海洋装备制造业的生态环境、绿色用能等方面,针对企业用能特点,提供能效咨询等个性化建议;依托负荷管理系统采集每月的负荷数据绘制负荷曲线,分析负荷情况,建立多维数据和企业画像分析模型,提供“一户一策”负荷能效管理服务,助推“蓝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9月20日,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连造船”)繁忙而有序的涂装车间里,节能的LED灯光遍布每个工作角落。一位正在车间工作的工程师感慨说:“如今,涂装车间环境整洁。在供电公司的指导下,我们还引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就像给车间装上了‘智慧心脏’,让每一度电都发挥最大价值。” 2023年,大连供电公司根据大连造船的绿色用能情况,建议引入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在大连造船能源监测中心监测屏幕上,各项能耗数据实时更新。一旦捕捉到异常信号,系统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并自动调整设备运行状态,确保能源使用精准高效。这种精细化管理,大幅提升涂装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助力大连造船向世界一流船舶企业迈进。 满足渔业生产需要 建设“蓝色粮仓” 秋风起,海鲜肥。9月1日,黄渤海海域正式“开海”,沉寂了4个月的葫芦岛兴城小坞渔港码头热闹了起来。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对虾、螃蟹等海鲜应有尽有,一个个渔箱摆满码头,渔民们忙着分拣归类,迎接“抢鲜”市民。 开海后,海捕忙,岸上渔业生产也进入旺季。每年,葫芦岛供电公司都会提供延伸服务,提早组织员工协助检查渔港船用电、岸用电、仓储用电等用电设备情况,及时消除发现的安全隐患,讲解电器使用等安全用电常识,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兴城市亿隆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会明对优质供电服务赞不绝口。“现在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大量水产品上市,入库保鲜、冷冻包装都离不开电。供电员工专业又细致,感谢他们帮我们解决了用电问题的这些麻烦事儿。” 国网辽宁电力组织沿海6市密切关注开海后渔港码头、海鲜商铺、水产品加工等海洋渔业生产用电需求,守护“蓝色粮仓”。 “蓝色粮仓”能够促进辽宁海洋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国网辽宁电力提供精益化供电服务,保障水产养殖设备的电力供应稳定,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养殖产量和质量;保障各类加工设备的持续运转,实现水产品的及时加工和保鲜储存,提升水产品附加值,全力护航渔业生产发展壮大,优质服务养殖户、加工户增产增收。 营口市是我国海蜇的主产区,海蜇贸易量约占全国80%以上,拥有海蜇加工户和企业500余家,年销售量14.5万吨,年产值可达30亿元。 今年,盖州市德辉水产品加工厂捕捞海蜇、沙蜇约4000吨。9月19日,恒温库里,3台30千瓦的恒温器发出阵阵轰鸣声,加工人员正在清洗腌制好的优质海蜇。加工厂负责人陈长健说:“现在白天温度较高,新鲜海蜇的最佳存储温度是10到15摄氏度。所以,我们需要长时间运转恒温器维持库内温度。” 在恒温库外,营口供电公司员工正利用红外测温仪巡检为其供电的10千伏西北甲线运行情况。每年,他们针对海蜇产业季节性用电负荷大、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在用电负荷高峰期来临前,增加巡检设备频次,运用无人机、红外测温等手段开展特巡,保证设备可靠运行,让涌动的电流保存来自海洋的鲜美。(张爱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