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驱动 推动转型升级——陕西院科技创新发展综述

2024-07-05

  “十四五”以来,中国能建陕西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部署,落实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施方案和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创新引领、科技兴企战略,倾力打造驱动“两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体系建设措施得力,科研攻关硕果累累,全面开创了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建体系搭平台,科技创新工作开创新局面

  系统重构科技研发体系。建立“2+3+N”差异化科技创新研发体系(2个基础,3层级研发项目,N项品牌技术):2个基础,即思维基础:开展长期性、群众性的“员工创新创效大赛”;行为基础:每年常态化开展“科技月”系列活动。3个层级,即科室级以提高生产效能为目标的标准化项目,分公司级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科研项目,企业级以引领公司未来发展为目标的跨专业复杂性科研项目。此外,通过“员工创新创效竞赛”,补齐陕西院研发体系中面向员工层面的科技创新机制拼图。N项品牌,即巩固“特高压输电线路”“超高压电缆”“地下变电站”“兰炭尾气发电”“背压机组”等传统品牌优势,拓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生物质及固废综合利用”等创新品牌技术。差异化科技创新体系的建成,让技术优势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业务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作用。


  系统重建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组织层面,经过充分酝酿,通过适应性组织建设,重组设置科技信息部,强化科技管理机构;组建三个柔性组织研究院,强化专项研发机构。制度层面,新编《科技工作管理规定》等8项科技管理制度,修编《科标业及科技论文管理规定》等2项科技管理制度,形成了适应当前发展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技术层面,动态调整完善科技委和专委会,新制定《外聘专家及技术人员担任外部专家管理办法》,完善了科技创新专家体系。

  统筹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以“助推市场开发、加速业务转型、孵化新型业务”为导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整合汇聚内外部资源,搭建了“4+3+N”科技创新平台,即“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心”“陕西省电力规划研究中心”“西安市能源规划研究中心”“中国能建智能变电技术研究所”4个外部科技创新平台;“中电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陕西分院”“储能工程技术研究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3个柔性组织研究院;“交能融合创新工作室”“新型储能创新工作室”“数能融合创新工作室”等N个创新工作室。“4+3+N”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升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促进了陕西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不断丰富科技创新载体。举办“科技月”活动,以“科技助力转型,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通过开展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科技成果发布会暨博士论坛”、年度员工创新、创效大赛(决赛)、科普作品大赛、科技成果展览/展播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增强全员科技创新意识,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举办年度员工创新创效大赛,弘扬全员创新文化理念,贡献全员科技创新智慧,激发全员科技创新潜能,推动全员提质增效行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增投入聚人才,科创资源保障破解新难题

  持续优化科技研发投入管理,提升研发投入强度,2021年~2023年陕西院研发强度分别为:2.86%、3.64%、3.83%,在企业营收高速提升背景下,实现了研发投入强度的较快增长;完善科技研发投入管理制度,2023年2月20日,组织完成《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修编发布,进一步规范科技研发投入管理;全面开启研发经费预算管理,按年度编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算”,按项目、按部门进行指标任务分解及执行方案编制,建立科研预算执行计划及执行记录标准化模板,按预算计划开展年度经费支出归集,确保完成年度预算目标。

  完善畅通科技创新人才通道。修订职业通道管理办法,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发展通道;做好院级科技创新专家选取备案,建立院级科技创新专家队伍;设立公司高级专家、一级、二级、三级技术专家岗位,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通道;制定《外聘专家及技术人员担任外部专家管理办法》,规范外部专家选聘条件,为优化外部专家资源使用提供坚实保障。


  2023年8月,首次发布文件任命交能融合创新工作室、新型储能创新工作室、数能融合创新工作室三个创新工作室5位技术 带头人,首次组织科技成果集中发布会暨博士论坛,为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搭建展示平台。

  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2022年~2023年,先后修编《科标业及科技论文管理规定》、《专利、专有技术及著作权管理规定》,新编《科技工作管理规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技术成果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从科标业项目补助金、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获奖、知识产权成果授权、科技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系统性完善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使科技研发人员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优化提升,更进一步地激发公司科技创新潜能。

明方向善作为,科技创新研发取得新突破

  规划引领科技研发主攻方向。规划引领是科技创新研发明确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施为、提升科研价值的重要保障。2021年8月,陕西院首次发布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并于2023年7月完成中期评估及规划修编工作。规划在深入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及企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陕西院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理念与目标,并从系统规划、碳达峰碳中和、电网、新能源及能源新业态、综合能源、多能互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配网、勘测等七个技术领域明确了2021年~2025年科技创新的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为陕西院“十四五”科技研发指明了方向。

  努力实现科研项目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是近年来陕西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科技信息部围绕这一核心任务,聚焦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落实系列有效措施,切实提升了科研成果价值创造能力:企业级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管理引入“揭榜挂帅”机制,使得重大科技项目更加契合公司业务发展需求;强化科研项目过程评审,提升工作大纲及验收评审实效,重大科研项目增加中间评审环节;对标科技进步奖评选标准,优化科研项目评价标准,引入市场评价机制、外部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项目后评价制度,加强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的考核激励。

  持续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双碳”“双新”两个主体,坚持市场导向、问题导向,奔着企业发展最紧急、最紧迫问题,依托公司“4+3+N”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先后完成“构建陕西省新型电力系统方案研究”、“‘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规划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集成及优化”、“330kV超高压电缆工程电气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30kV地下变电站组合体系整体性能研究”、“基于新型分布式储能的多场景微电网规划、集成技术研究”等一批大型、综合型科技项目研发。

  独立承担或牵头完成“山地风电机组接地方案研究”、“特定场景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设计研究与软件平台开发”、“低温光热和有机朗肯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研究”等中电工程科研项目,在承担完成上级集团科研项目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重评优促转化,科创成果应用迈上新台阶

  收获丰硕科技创新成果。“十四五”以来,陕西院党委高度重视科技奖项评选,广泛推荐科技成果参加各类科技奖申报,科技获奖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2年~2023年两年荣获各类外部科技奖项14项:其中陕西院独立完成的“兰炭尾气余热回收利用成套装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变电站超长连续构架设计研究与应用”两项科技成果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参与完成的“大型枢纽变电站震致灾变防治与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获行业级科技奖8项(独立完成7项,参与完成1项);其他科技奖3项。年度科技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获奖等级和层级均取得较大进步,体现了陕西院科技项目质量和含金量的提升,标志着陕西院科技研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开拓市场、引领市场,实现高层次市场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产权成果方面,2022年~2023年两年陕西院取得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授权110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72项、软件著作权22项,电力行业专有技术7项。2023年取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创年度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历史新高;“用于330k变电站快速转供电的电气主接线系统”专利成果荣获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三等专利,取得专利成果获奖新突破。

  积极促进科标业成果发布应用。2024年4月,陕西院首次组织科标业成果集中发布会,集中发布2020—2023年科研、标准化成果76项,其中包括:“构建陕西省新型电力系统方案研究”、“‘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集成及优化项目”、“低温光热和有机朗肯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研究”、“330kV地下变电站组合体系整体性能研究”、“330kV超高压电缆工程电气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特定场景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设计研究与软件平台开发”等一批对于公司业务拓展、转型升级意义重大的,复杂性、引领性重大科技项目成果。

  为便于公司技术人员查阅应用,陕西院组织开发了科标业成果共享查阅平台系统,并完成正式上线部署,共享平台的上线有效提升了技术人员查阅科标业成果的便捷性,切实推动了科标业成果的应用转化,同时通过加密及权限管理,充分保障了公司科标业成果的知识产权。

  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立足陕西院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平台,围绕系统集成技术和软件产品商业化深入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软件成果转化方面:“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能源优化软件”、“特定场景电动车充电设施规划软件”2项成果取得软件产品认证,采用云平台付费使用+单机版直售的产品营销新模式,努力取得直接经济效益,探索构建基于“设计云”理念的平台型能源电力高端咨询软件服务供应商。


  系统集成技术转化方面:依托“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系统集成”“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集成”等成果开展技术转移,促成中电工程签订镇巴县风光水(储)一体化项目合作协议。新业务孵化方面:依托陕西院新能源领域山地风力发电场、复杂地形光伏发电、农光互补发电等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成果以及项目开发管理创新成果,孵化“投建营一体化”新业务;依托陕西院“新能源+负荷聚合商运维管控系统研发”成果,孵化陕西院新能源及微电网智慧运维新业务,未来努力孵化区域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运营业务。

谋未来开新篇,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启新征程

  近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务院国资委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陕西院党委高度重视,先后两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新质生产力发展,并于2024年6月4日,组织召开“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业务发展推进会”,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资委、两级集团相关会议精神,规划与公司实际相适应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打造公司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的行动方案,制定新质生产力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科学规划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陕西院方案,是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陕西院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及发展优势,从三个层面系统性提出新质生产力业务发展规划,制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陕西院方案:宏观层面是方向指引,要坚持立足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主动履行央企责任担当;中观层面是业务发展方向,要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发展6类重点业务,积极筹备好下一轮业务发展生态圈;微观层面是技术发展方向,要聚力解决12项关键技术支撑,不断培养核心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陕西院努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力军,立足发挥好国资央企“三个总、两个途径、三个支撑作用”,从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组织建设、商业模式等方面制定坚实的保障措施:

  从三个层面做好新质生产力业务发展规划,立足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主动履行央企责任担当,加快布局发展6类重点业务、聚力攻关12项关键技术。从两个方面完善战新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有效统筹内部力量,增加科技创新人才发展通道;另一方面,要有效聚合外部资源,加强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对两类融合业务开展适应性组织建设,促进融合业务科研创新和生产经营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使得科研有目的、有目标,生产经营有抓手。积极运用新商业模式策划谋划项目,积极运用新商业模式撬动项目,从而带动业务发展和技术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时代呼唤创新,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复杂、激变的市场生存发展,才能在任何风险挑战中永立不败之地。展望未来,陕西将努力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为全面实现“两商”转型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