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桂交界的群山之间,天生桥换流站静静矗立。
自2000年投产送电以来,天生桥换流站已累计向广东负荷中心输送清洁水电153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92万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宏图里,绿色发展是道必答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回应时代课题、擘画长远未来。
“努力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支撑性力量。”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南方电网公司以实干作答、用实绩交卷,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发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核心平台作用
高质量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之一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对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能源电力央企,南方电网公司重任在肩。切实发挥电网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核心平台作用,在供给侧支撑大规模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在消费侧服务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并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在供给侧,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装机超过720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67.8%;2023年绿电绿证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37%,港澳跨境绿证交易实现“零”的突破;云南累计建成新能源配套接网工程36项,新增集中式新能源并网容量突破1500万千瓦,“风光水储一体化”国家示范基地加速崛起;智利首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计划2025年开工建设,投运后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超124亿千瓦时……
在消费侧,广东、广西等地上线“低碳生活”“绿电历”“低碳用电账单”“碳普惠”等服务板块,鼓励支持居民用户选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新电气化”进程及电能替代技术推广不断提速;云南“电网护象员”悉心守护象群迁徙,广西红树林白鹭保护队连续10年开展垃圾清理、鸟巢维护等公益活动,海南电力工人在铁塔顶端为鸟类搭建了3000多个新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正在广袤的大地上生长、开花、结果,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守护自然资源,激活自然价值,生态与经济双赢……服务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南方电网公司围绕“绿”字谋发展,电网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平台作用愈加凸显,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不断提升。
以“两化协同”促“两型建设”
全力服务“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新型电力系统则是其中的关键载体。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做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这篇大文章。
南方电网公司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给出了科学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南网方案”——将数字电网打造成为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载体,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看举措,数字电网建设主体任务正加快推进,着力打造海南500千伏数字电网建设典范;构建“无人值守+集中巡维”和“设备主人+智能诊断”的变电运维新模式,以高水平数字输电推动西电东送可持续发展;全流程数字化高效服务新能源“应开尽开、应并尽并、能并快并”,建成新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新能源并网服务“一网通办、一网通查、一网通答”……
看成效,南方区域新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清洁电源供给格局基本形成,全网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达99.9%;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达到968万千瓦,接近全国抽水蓄能装机总量的1/5,2023年抽水蓄能发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越擦越亮的“绿色”底色,充分显示了南方电网公司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迈出的坚实步伐。
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发展令人欣喜,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前提是保障能源安全。此外,“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增强,能源电力需求也将持续增长,保障民生用能要求更高,能源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任务更加紧迫。
越是形势复杂,越要锚定目标,越要坚定信心。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增强战略定力,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扎实建设好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的现代化电网,深入推进以“两化协同”促“两型建设”,推动电网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运营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我们就能以“稳”为基础推动“进”,以“进”为动力实现“稳”,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支撑性力量,全力服务好“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
南网报记者 郭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