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服务“双碳”目标 赋能美丽中国

2023-08-13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发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积极消纳清洁能源 全力服务“双碳”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清洁低碳是方向、能源保供是基础、能源安全是关键、能源独立是根本、能源创新是动力、节能提效要助力,争当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推动者、先行者、引领者。

浙江湖州境内的特高压线路。

  电网是能源转换利用、优化配置和供需对接的重要平台。6月11日,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这是我国首个“沙戈荒”风光电基地外送特高压工程,线路全长1634千米,输电容量800万千瓦,投产后每年可向湖南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助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服务实现“双碳”目标。

  公司持续提高电网大范围资源配置能力,完善特高压骨干网架。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每年向中原大地输送清洁电量400亿千瓦时,白鹤滩水电站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实现清洁水电7毫秒“闪送”华东……一个个重点电网工程在中华大地上屹立,电网骨架越发强壮。公司累计建成33项特高压工程,最远输电距离达到3300千米,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局面,在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同时有力支撑了我国清洁低碳发展。

  电能是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发电是主要方式。我国承诺,到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公司充分发挥电网优化资源配置平台作用,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大范围配置和高比例消纳。截至2022年年底,国家电网经营区并网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6亿千瓦,占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的80%以上。

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

  服务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战略任务,公司全力保障新能源项目“能并尽并”,畅通接网工程绿色通道,推动配套电网工程和新能源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产;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目前已累计接入新能源场站超440万座,为新能源规划建设、并网消纳、交易结算等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大幅提升新能源项目接网业务办理效率。

  随着能源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电力系统“双高”“双峰”特征凸显。作为电力系统的“稳定器”“调节器”“平衡器”,抽水蓄能电站能够有效平抑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今年,湖北通山抽水蓄能电站、甘肃玉门抽水蓄能电站、湖南汨罗抽水蓄能电站、青海哇让抽水蓄能电站、重庆栗子湾抽水蓄能电站相继开工。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经营区域内在运抽水蓄能装机总容量达2806万千瓦,为电网构建起安全经济、运行灵活的“蓄电池”,有力促进了新能源消纳。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党中央基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支撑。公司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发挥好电网“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建设能源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2021年开展首批8个科技项目研究,布局4类重点示范工程建设;2022年确定10大重点科技项目,布局2类重点示范工程建设。

  实现“双碳”目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重要抓手,强化自主创新是动力引擎。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连续攻克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新能源并网消纳、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核心技术,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位于张北坝上的风电场。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点亮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2020年6月,张北±500千伏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竣工投产。该工程拥有680万千瓦的可再生能源汇集能力,是世界首个输送大规模风能、太阳能、抽水蓄能等多种形态能源的四端柔性直流电网。经由它,张北无限“风光”顺利进京,冬奥场馆历史性地实现100%绿色电能供应。成功的背后,是支撑无数次精密计算和仿真试验的电力系统仿真技术。中国电科院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研发的仿真平台,将大电网仿真时间尺度由“毫秒级”优化至“微秒级”,实现了对含多回直流和高比例新能源的大规模电网的电磁暂态仿真。

  在更大范围内,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创新实践也在深入推进。公司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当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主力军”。福建、浙江、青海三省,西藏藏中、新疆南疆、河北张家口等地区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加快建设,多能互补清洁供能调节池、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等创新举措不断涌现。

国网新源河南天池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

  为了实现高水平能源电力科技自立自强,公司当好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领头雁”。2022年4月,公司发起成立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集聚优势科研力量,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联盟成立以来,成员单位从31家扩充至52家,达成32项前瞻性技术合作意向,联合申报1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用好电力大数据 助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地区的张鹏对此深有体会。他从十年前开始跑马拉松,以前因为雾霾,每周的训练计划有一半完不成,现在的训练计划基本不会受天气影响。

  与他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甘肃省永登县柳树镇黑城村村民韩金红。她家在2021~2022年的采暖季开始前安装了“太阳能+电辅”取暖装置。“装了这套装置后,不仅家里干净了,每年少烧两吨煤,也为国家节能减排作了贡献。”韩金红自豪地说。

国网北京密云供电公司开展“煤改电”配套电网改造工作。

  公司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协助各级政府完成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等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实施超过1400万户“煤改电”清洁取暖改造,对改善空气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蓝天白云越来越多,电力大数据在持续发挥作用。电力大数据可以直接反映企业生产状况的变化,无盲区、全天候监测企业工况。快速准确锁定违规生产企业,是支撑保障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有效手段。

  2020年11月,公司与生态环境部签署了《电力大数据助力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战略合作协议》,开启“生态环境+电力大数据”政企合作新模式。公司各单位与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累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超过180份,形成国家及省市县四级联动、协同高效的“生态环境+电力大数据”政企合作新格局。

  “地图上沿水系的小圆圈代表的是黄河流域周边重点涉水污染源企业。这张地图融合了企业的基本信息、位置经纬度、用电量数据、排放污染物浓度等数据,实现多元数据一图呈现。”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工作人员指着“电力看环保”黄河流域污染防治监测平台上的电子地图介绍,“这张电子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精准掌握黄河流域污染企业的分布情况及用电活跃程度变化,支撑我们执法督察。”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公司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提供了8000多万条数据,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554万条信息。电力大数据在重污染天气减排企业监测、“散乱污”企业监管、特定区域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的作用愈发凸显。

国网福建莆田供电公司员工运用电力大数据服务旅游产业发展。

  围绕服务“双碳”目标,公司协同推进内外部数据接入、治理与融合应用,利用电力及煤、油、气等能源大数据开展碳排放监测分析,加快针对碳足迹、碳排放监测、碳减排分析的数据产品开发。6月8日,公司牵头承建的全国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高质量通过验收。该平台基于电力大数据和“电-碳计算模型”,创新提出的碳排放数据测算方法是对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有效创新,也是对当前核算机制的有益补充。

  服务实现“双碳”目标,公司设计建设了新能源云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形成了“碳公信、碳价值、碳研究、碳生态”四大应用体系。平台打造的“碳监测”“碳效码”“碳普惠”“碳账户”等应用场景为工业降碳、绿色贷款、零碳园区和全民减碳等方面提供了众多“一地一计”的特色化解决方案。在浙江,基于新能源云的工业碳平台接入全省49344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为企业争取绿色贷款超650亿元;在天津,公司依托全品类碳排放源活动数据,支撑多家园区碳排放动态监测,助力园区管理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在河北,公司开展建筑电力结构分析、新能源发电站运行监测,提供零碳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

  纵横神州大地的电网互联互通,北京冬奥会实现所有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北方清洁取暖缓解了雾霾这个“心肺之患”,电力大数据精准监测分析碳排放……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更多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涌现,折射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映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国家电网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