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葱茏的季节,黄浦江边灯火璀璨,盛夏的长三角,处处响起带感的节奏。
登上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承建的上海石洞口电厂6号炉顶观光平台,极目远眺下,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与碧蓝的天空近乎融为一体。在祖国东部长江与东海交汇处,隔江遥望崇明岛边,全国首台等容量煤电替代改造电厂在原厂址重新拔地而起。这座“高效、清洁、灵活、智能、利旧”的电厂,宛若一颗闪耀的明珠,为上海市的电力保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新动能。
输入图片描述
石洞口第一电厂位于上海市宝山区盛石路,是我国“七五”期间重点能源建设工程项目,一厂现有4台325兆瓦国产亚临界燃煤机组,是上海电网杨行分区重要电源支撑点,运行时间均已超过30年。因厂址资源开发程度高,项目考虑最大程度利用老厂内现有资源,包括原有土地、220千伏出线;充分利旧原有机组设备、设施,等容量减煤替代建设2台650兆瓦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燃煤机组。
“项目建设过程中场地狭窄,施工条件复杂,犹如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设备摆不开,只能‘多点开花’铺设多个作业面。”总工程师李士彬介绍道。
由于新机组建设过程中老机组仍在正常运行,“边发电边建设”的工作模式,既要保证生产安全,又要保证基建安全。项目部根据施工计划,提前做好拆除设备的安装准备工作,攻克了施工场地狭小、生产基建同步交叉进行等技术难点,同时减少了机组切换的停机时间,保证了运行投产。
在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相比替代前的老旧机组,新投机组生产供电煤耗下降约20%,相当于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0克,每年减少碳排放约80万吨。6号机组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期间,机组状态良好,关键性能指标优良,技术经济指标和环保指标,均达到同类型机组最好水平。
“以前总是担心夏天的时候停电,现在好了,一天24小时供电都很稳定,空调开一天一点问题没有,感谢电厂建设者们的努力。”盛桥村小区居民感叹道。
焕然一线的“新”电厂年发电量超65亿千瓦时,占全市年度城乡居民用电量的20%,大大减轻了周边工厂电力负荷,为上海市落实2023年“迎峰度夏”民生能源保供任务提供了坚强支撑。
时间见证着奋斗者永不停歇的脚步。
上海石洞口第一电厂集控室内,硕大的主控制屏上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的倒计时器归零,机组运行参数仍然稳定在650兆瓦负荷。那一刻,集控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项目建设团队的脸上挂满了激动的笑容。
“5月25日22时58分,6号机组顺利通过‘168满负荷试运行’,大家所有的努力在今天看到了回报。”项目经理毛庆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坦言,“作为国内首个等容量煤电替代改造项目,石洞口电厂的建设还承担着探索新领域、突破新技术、积累新经验、拓展新市场的重任!”
石洞口项目配套采用国际领先的“欧罗仓”煤场封闭技术,依托华能集团“1+6+n”智慧电厂整体架构,同步开展智慧电厂建设,项目最大程度利用原厂区资源,填补了设备利旧、系统切换等技术空白,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26项(含22项国际专利),打造了环保指标领先、技术指标先进、智慧化提效、充分利旧控资的等容量替代示范工程,为燃煤电厂的替代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项目采用火电深度调峰技术,最低稳燃负荷为20%,可实现80%深度调峰能力。”项目技术负责人邹敏介绍道。电厂投运后,大幅度地提高了宝山区的供电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上海市电网调峰能力和安全可靠性,提升电力外送能力。
项目的升级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上,在管理上更是充满了智慧。
进入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便是智能监控系统正在对工地的温度、湿度、噪声、PM2.5等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视频监控联动高清视频设备,实时、动态监督锅炉、塔吊、物资仓库等重点区域,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机融合应用在工地现场的管理中,实现电厂生产经营全过程数字化和智慧化管控。
精品工程建成的背后,凝聚着项目全体人员的辛勤汗水,也记录着奋斗与成长的记忆。
时间定格到一年前,上海市新冠疫情复发,仿佛一层乌云笼罩在天空。“病毒无情人有情”,项目部迅速反应,在积极做好疫情管控的同时,秉承央企担当,持续组建志愿者队伍深入抗疫一线。
“疫情最严重的那三个月,项目部好多青年志愿者都奔赴‘疫’线抗击新冠,给医护人员分担工作压力,同周围乡民守望相助,小伙子们真是好样的。”回忆起那段经历,行政科长郑涛也是感慨万分。
从清晨到深夜,建筑集团人的身影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项目部16名青年志愿者每天早上五点半就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他们在社区化身为“运输员”,为居民分发爱心蔬菜;他们在楼栋中化身为“统计员”,逐一摸排人员信息;他们在核酸检测时化身为“引导员”,引导路线维持秩序……乌云散去之时,便是抗疫攻坚战硬仗胜利时刻。
“我们把项目建好的基础上,更不能忘了咱们当地老百姓,毕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项目书记朱强常说。项目部党支部与当地社区以联学联建的方式开展“党员先锋岗”“青年突击队”活动,参与高考服务和抗洪抢险,主动到敬老院帮扶孤寡老人,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无畏精神时刻闪亮在施工一线关键环节和履职岗位,与夏季挥洒的汗水、冬季呼出的白气一起构成工程建设的四季记忆。企地共建,共绘“同心圆”。
工程不负匠心,品臻必能致远。历时三年,这座焕然一新的“老”电厂,正迎着东海的季风,巍然耸立在长江之畔,守望着汩汩绿电走进千家万户,见证着能建人用汗水书写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