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能建陕西院按期完成陕北-关中第三通道75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以下简称“三通道工程”)的终勘定位工作。这是进入2023年以来,陕西院完成的第四条超高压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工程。该项目的如期完成,不仅是对陕西院线勘业务水平及组织能力的有力见证,也是在陕西电网建设井喷态势下对陕西院履约能力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接到任务,勘测工程公司立即着手准备,仔细梳理人员安排,力争优质高效地完成陕西院的履约。
“他在陕南西十高铁供电项目,他在陕北榆林,他在宝汉线上……该点谁的‘将’呢?”勘测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张伟一遍又一遍地盘算着自己手中的那张人员名单。他有些犯难:“三通道一开,兄弟们能不能吃得消?”
这也难怪!进入2023年,陕西电网工程建设势头高涨,陕西院承接的电网项目也随之井喷。自正月初八(1月29日)开始,线勘人员就持续不断地奋战在电网工程履约攻坚战的最前线。四个多月的时间,先后陆续完成了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西十高铁330千伏供电线路、西延高铁330千伏供电线路、宝鸡-汉中750千伏输电线路等多项电网工程。如今若加上三通道,线路里程已超过1000公里。
问及一千多公里是什么概念?张伟的解释就一句话:“大致相当于从陕北走路到陕南”。
从陕北走路到陕南,光是走路一项就让人有些发怵,再加上地形地物的影响以及要把终勘定位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优秀的高标准,难度系数就更是不言而喻了。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壮举”,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莫非三通道成了拦路虎?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在陕西院领导的支持下,几天后,参与三通道终勘定位工作的人员就全部安排到位。陕西院的干部没有气馁,陕西院的员工没有后退。
三通道项目,属于陕西省电网通道建设的重要项目,线路里程总长约350公里,塔位数将近620基,要求在5月20日之前完成。该项目规模大,工期紧,要优质高效地履约,必须得拿出一些好的办法来。勘测工程公司的几个干部通盘考虑后,提出了好办法:
“履约路上,我们要有所变,也要有所不变!”
“组织模式要变”
关于提高终勘定位效率,张伟有他自己的认识。
“过去我们一直对年轻同志不放心,不敢让他们轻易挑大梁。这次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结果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张伟口中的年轻同志指的是这次外业定位工作的负责人杨晓飞。小伙子来单位没几年,尽管业务很熟练,却一直没机会担当重任。
“大胆起用新人,一方面锻炼了新人,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新人的工作积极性”,这是张伟的心得。
对于自己负责的第一个大项目,杨晓飞在工程现场总是把最难干、最繁琐、工作量最大的留给自己,每天给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有一次,由于进入林区勘测需办相关手续,他就把自己的小队留下来,让其他作业队先行。待自己办完手续上山干活,再下山返回驻地已是夜里十一点。月明星稀,夏日的晚风吹拂在这个新人的脸上,不断激荡起他对做好做优这项大工程的渴望。
推行勘测项目经理制,这又是在三通道工程上显现出来的一项制度创新,在勘测历史上也属首次。
勘测工程公司下设市场项目部,负责人是岳英民。按照任务分工,新上任的几名项目经理都归他调遣。“我们也是借鉴了其他单位和部门的启发才想到了勘测项目经理制这个点子。目前试了几个工程,感觉收效很好……”
过去勘测的干部既要着眼细节,又要立足宏观,既要负责专业内的事,又要关心与其他专业的协调配合。整天忙得团团转,却不见成效。如今思路一换,从勘测下设的测量、岩土、水文三个专业中各挑一名专业好、能力强的同志担当项目经理,辅助干部管项目,项目进展到什么程度,存在哪些问题,还需多少工期,项目经理一清二楚,勘测干部也能腾出更多精力去开拓市场,发展业务。
“另外,推行勘测项目经理,也是为了方便与设计专业配合。过去设计和勘测配合都是一对多联系。如今,设计可以直接对接勘测项目经理,减少了彼此的沟通障碍,提高了沟通效率”岳英民说。
“作业流程要变”
勘测是终勘定位的大头,勘测效率直接影响着终勘定位的效率。
荣获劳动模范称号的高西峰,前不久刚担任勘测项目经理。尽管他担任过从110千伏到1100千伏各种电压等级的数百个项目的专业主设人,但三通道工程还是他当项目经理后负责的第一个高电压、长距离输电项目。
“我们有高科技——机载三维激光扫描,我们有信心按时完成任务!”一谈起工作他就兴奋,仿佛有一股力量涌向了头顶。
机载三维激光扫描是通过安装在飞机上的激光设备和摄像机,快速地获取地表真实情况,可以大幅降低勘测外业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外业工作量小了,人员就可以精简下来配置更多的作业组,再进一步提高效率。
“假设有六个测量人员,按照过去的人员配置模式,一个外业小组配两个测量人员,只能配备三个作业小组。如今,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一组配一个测量员就够了。这样就能够配备六个作业小组,测量作业效率就又翻番了!”
终勘定位就是线勘人员到现场为高压线路的铁塔指定合适的位置,并获取铁塔位置处的地形情况及地层信息,以供设计采用。在这一过程中,最担心的就是现场存在地质不稳的情况,存在影响或威胁高压铁塔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三通道工程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区域,地形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滑坡灾害频发多发。该工程又是关乎陕西输电通道建设的重点项目,电压等级高,铁塔荷载重,社会影响大,更是对铁塔基础的稳定性提出了高要求。
“我们吸取了以往工程的许多经验,未雨绸缪,及早布局,为三通道的定位工作做足了准备”。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岩土”进行室内航测选线是岳英民口中准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他说的“老岩土”是指参加工作近二十五年的李照刚。
岩土工程专业属于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对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做事风格都有很高的要求。工程经验不丰富,就认不出滑坡;性格太粗狂,就容易忽视细节,揪不出滑坡发育的细枝末节。这样容易将隐患留到现场,留到一线。耽误工期不说,对工程质量也是大威胁。
谈及这次三通道的航测选线,李照刚总重复一句话:“线路经过的富县、宜川、洛川都属于厚黄土堆积区域,遍地是滑坡。加上多年的退耕还林,树多草密,把滑坡的边界形态遮得严严实实,滑坡识别起来困难得很,只能一基塔一基塔地看,看得我眼睛发疼!”
航测选线对于岩土专业来讲,就是通过查看飞机拍摄的像片来识别塔基处的地质灾害。暂不说灾害边界的形态容易识别与否,单是成天戴着笨重的3D眼镜看纵横比严重失调的地形模型,就让人有一种眩晕的感觉,更何况三通道的选线工作前后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此次三通道全线没有出现大范围改变线路既定方案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前期定位工作提前扫清了地灾障碍。
“但坚决履约的决心不能变”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就无法立足于市场。履约能力,是企业最靓的招牌。
在勘测工程公司总经理张启峰眼中,按期完成三通道的履约任务,是铁律,是金规,容不得半点折扣。在他看来,三通道定位工作能否按期完成,不仅关乎陕西院的荣誉,更关系到陕西院未来的市场开发。三通道工程终勘定位现场的组织模式可以变,作业流程可以变,但坚决完成陕西院履约任务的决心不能变。工程伊始,他就和张伟、岳英民两名副总打好了招呼:“五一放假期间,我们也要到现场去,把摊子铺上,帮大家赶进度,减负担!”
结果,天不遂人愿。4月21日,也是谷雨入节的日子,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雨雪瞬间将阳春三月的陕北大地变得阴冷潮湿。定位人员驻扎地黄龙、洛川、宜川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雨雪,终勘定位工作戛然而止,工期出现了延误。
“五一”假期第一天,线勘全体干部就奔赴三通道工程现场,自发组成作业小分队,与大家一起奔波在山岭沟壑当中,拼抢工期。
“咱们的领导放弃休假,到现场组成作业队爬山、帮我们赶工期已实属不易,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谈及4月29日陕西院负责人到现场慰问三通道工程一线人员的场景,负责人杨晓飞至今仍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