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顺德 电力脉动

2023-02-24


① 2月14日,佛山顺德供电局大良供电所党员服务队到金榜上街开展用电检查。


② 2月14日,粤香食品制造有限公司工人将雪山流沙包装袋。


③ 2月15日,佛山顺德供电局勒流供电所运维人员在鳗鱼养殖场指导养殖户安全用电、科学用电。


④ 2月14日,佛山顺德供电局均安供电所工作人员到预制菜企业提供精细化用电服务。

南网报记者 赖增鹏 摄


  【一线见闻】
  美食地图背后的“电力密码”
  孔德淇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印记。对于顺德的印记,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寻味顺德。端一锅清水,搭配就地取材、新鲜处理的食材,或蒸、或煮、或焖,匠心烹制同时保持本味……主打清鲜的顺德美食俨然串联成了一幅独一无二的美食地图,让人心驰神往。
  在这幅地图上,电力是不可或缺的黏合剂,借由一双“无形之手”,满足顺德人对食材的通透理解、对温度的精准把控,以及对粗料精做的执着。
  第一站:预制菜厂
  电助“速、优、品”,闯出新天地
  逢年过节,顺德人总少不了到茶楼“叹茶”,享用“一盅两件”。近年来,受消费新形式的推动,当地企业抢抓风口,将品类繁多的广式茶点做成加热即食的预制点心,助力本土美食“走出去”。
  对预制菜产业来说,稳定供电是“定海神针”。清洗、烹饪、封装、冷藏保鲜、冷链配送……产业链的每一个主要环节,都离不开高质量电能。刚过去的春节,佛山市顺德区粤香食品制造有限公司8条自动化生产线火力全开。米浆、椰蓉、水牛奶、面粉等原材料在流水线上经过十余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为小米糕、牛奶卷、雪山流沙包等茶点。之后,这些茶点被第一时间送往速冻库,在急速降温中锁住食材原鲜。
  “广式茶点制作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除了虾饺、叉烧包等特色点心还保留部分手工工序,其余大部分产品均采用精控技术生产,确保品质标准如一。”该公司副总经理吴富雄介绍,随着生产体系日趋规模化、标准化,市场供给与需求实现“双向奔赴”。在这个过程中,全年用电量迅速攀升,达594万千瓦时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像粤香食品制造有限公司这样上规模的预制菜企业,在顺德还有近30家,可靠电力让顺德预制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广东电网公司佛山顺德供电局及时响应产业加工生产和冷链保存需求,推出电能项目和个性化服务,以项目增容、用电检查、线路特巡等手段,确保所涉线路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与此同时,通过计量自动化系统,实时监测企业电量,判断用户设备运行情况,一旦出现故障,立即远程协助用户巡查,快速消缺复电。
  当下,顺德预制菜产业“鲜”人一步,正成为国内餐饮业越来越重要的新势力。2022年11月,顺德启动预制菜产业园建设,顺德供电局提前介入,保障产业链各环节供电,赋能预制菜产业发展。
  第二站:金榜上街
  电网更智能,老街新活力
  由于深巷里藏着很多地道美味,近来,顺德大良街道金榜上街已成为游客寻味顺德小吃的好去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金榜牛乳。
  在金榜上街,梯底牛乳铺吸引了不少游客。店铺负责人、90后返乡就业青年欧阳巨康正现场展示牛乳制作手艺,让游客近距离了解牛乳的做法。“过去吃不完、卖不完的水牛奶,为了防止腐败变质、延长储存时间,就做成牛乳。”欧阳巨康介绍,每天运送到店的生牛奶,他都会第一时间放入电冰箱快速冷冻,制作牛乳时,随用随取,以保证食材本身的安全性和品质。
  金榜上街商户众多、线路老旧,日渐增多的用电设备也对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顺德供电局大良供电所升级该街道的配网线路,成功实现故障自愈,极大地减少了客户平均停电时间。
  大良供电所副所长何铭波说,在配网智能运维和应急抢修方面,该所强化无人机自动巡检等智能化运维技术运用,及时发现并处置线路设备问题缺陷,为老街新活力保驾护航。
  第三站:“国鳗之村”
  服务走在前,打造“鳗生活”
  肥美鲜嫩的鱼肉,口感Q弹的外皮,弥留齿颊的酱香……经过顺德厨师的巧手,鳗鱼衍生出全新食味,一口下去,让人欲罢不能。
  “世界鳗业看中国,中国鳗业看广东,广东鳗业看顺德。”面积仅6000多亩的顺德勒流街道稔海村被誉为“中国鳗鱼之村”,年产值29亿元,鳗鱼出口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近年来,稔海村已形成一条集饲料生产、鳗苗培育、鳗鱼养殖和加工于一体的成熟、完整的产业链。
  稔海村鳗鱼能够“游”走全国、“游”向世界,一刻也离不开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鳗鱼养殖对水温要求严格,就拿育苗池来说,需要保持26℃左右的恒温,制氧机必须24小时不间断工作,否则将造成鳗苗大面积死亡。”稔海村党支部书记周健朋介绍。
  该村鳗鱼产业基地主要集中于菊花湾农业园片区,原主供线路由110千伏港口站扶工线菊花湾支线单电源跨海供电,线径截面只有70平方毫米,供电半径约6.8公里,且线路老旧存在隐患。随着产业基地养殖规模逐渐增大,该区域用电需求快速增长。2019年,顺德供电局勒流供电所从220千伏藤沙变电站新出两回线路,破解了该区域用电难题。
  “产业基地现占地超过4000亩,设置1.1万台增氧机、1400余台抽水泵、700多台热泵机,基地能够不断扩大生产,与供电企业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谈及供电服务,周健朋赞不绝口。自该产业基地在稔海村建成以来,稔海供电所党员服务队紧密对接,定期为基地养殖户开展用电检查,及时解决用电需求问题。
  2023年,顺德供电局还将投资520万元,推进菊花湾农业园网架完善项目,新建电缆线路1.2公里,升级架空线路4.6公里,新增一台500千伏安公用变压器。预计项目完工后,可以满足片区线路转供电,进一步提升农业园用能质量。

        参与采写:朱盈 邱文钦 刘酩诗 吴远星


  【记者走笔】
  穿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南网报记者 万迎春
  顺德,佛山市五个区之一,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土地平旷,水网绸密。在南亚热带季风的吹拂下,这片总面积8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温暖多雨,物产丰饶,素有“岭南水乡”之美誉。
  顺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商业繁荣,文教鼎盛,是岭南文化荟萃之地。作为其中一张亮丽名片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2014年,顺德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
  在绵远悠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的顺德,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业文明高歌猛进,制造业成为它最丰厚的家底:202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万亿工业强区;顺德北滘镇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广东第二、全国第四个GDP超千亿元的经济强镇。
  传统与现代,农耕文化与工业文明,在这片金色阳光照耀的土地上交织并行。流光溢彩间,背后的电力脉动可感可触。
  老街的烟火
  顺德大良街道金榜上街,一条隐匿于普通民居中的老街。相传因为曾是张贴榜文的地方,故名“金榜”。
  老街不长,不过三五百米。窄巷蜿蜒,最宽处仅容两辆三轮并行。
  几年前,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街巷还鲜为人知,一如既往在岁月的流光中静默斑驳。2022年端午假期,央视新闻新媒体融合直播节目《正是端午好风景云游共安康》播出后,顺德古早味和新式美食碰撞交融的老街声名鹊起,成为年轻人网红“打卡”新地标。
  2月14日,星期二。
  从金榜社区题名巷步入,逼仄曲折,寂静杳然。不出百米,入得金榜,却已然另一番天地:游人如织,熙来攘往;手工双皮奶、凤城牛乳、顺德鱼皮、鸡仔饼……悬挂着高高低低各式招牌的小店,烟火蒸腾。
  “春节假期更热闹,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佛山顺德供电局大良供电所副所长何铭波说。70后的他,土生土长,在这里为街坊们服务了20多年。从昔日街巷里奔跑嬉闹的孩童到沉稳的中年人,他见证了老街居家的日常和商业的日渐繁华。
  文旅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近九成。疫情防控实施“乙类乙管”之后,旅游业加快复苏,正在成为加快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广东是全国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2月21日召开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明确,建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省。这是广东首次提出的旅游发展新目标和新定位。
  “金榜上街用电负荷不高,但供电可靠性一定要高。”何铭波说。2022年,顺德区低压客户平均停电时间0.21小时,金榜上街片区全年零停电、零投诉。
  “这些年没有感觉到停电。”梯底牛乳铺店主欧阳巨康一边说着,一边在店里忙前忙后。
  牛乳是顺德的一种传统乳制品,类似奶酪。金榜上街牛乳制作始于清代,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金榜牛乳一条街”声名远扬。2019年,“金榜牛乳制作技艺”被列入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家族第五代传承人,90后的阿康和弟弟阿棠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成为母亲梁淑班的得力帮手。梁淑班是佛山市“金榜牛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15年前开起了这家牛乳铺,经营至今。
  天色渐晚。课毕放学归的孩童蹦蹦跳跳穿过老街,背影如跃动的音符;年轻的游客流连忘返,在灯火透亮的小店徜徉;三三两两的老人于巷口石凳上坐定,目送这烟火升腾的又一天……
  “能为街坊们做好供电服务,守护好老街的烟火气,挺自豪。”何铭波说。
  菊花湾的鳗鱼
  顺德勒流街道北部的稔海村,是北江支流顺德水道旁的一个小渔村。平静的江水蜿蜒流淌,将小村一分为二,南岸为村居,北岸是菊花湾农业园,集聚了稔海村鳗鱼养殖和兰花种植两大支柱产业。
  “最多的时候,全村90%的村民都养鳗鱼。”稔海村党支部书记周健朋说。稔海村辖区面积不过4.11平方公里,说小却不小:2018年获誉“中国鳗鱼第一村”,鳗鱼产量占顺德的一半、广东的三成多、全国的十分之一。2022年,该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2月15日,正午,阳光和煦。
  土塘埂上的看护棚里,68岁的养殖户伍伯正在忙着张罗鳗鱼的“大餐”,“中午水温高,鳗鱼肯吃食。”从1989年至今,伍伯跟鳗鱼打了30多年交道,虽然已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但还是舍不下家里的6个土塘。
  看护棚里有冰箱和电动饲料搅拌机。“饲料富含高蛋白,必须冷藏,否则会变质。”伍伯介绍道。头发花白的他脸膛黑红,精神矍铄。说话间,饲料已拌好,伍伯关掉电源,麻利地把大块泥状的饲料投进塘中的喂食栏。不一会儿,只见灰青背、月白肚的鳗鱼争先恐后挤进喂食栏,扭动着身体啃咬饲料,水花四溅。几米开外,6台增氧机哗哗地翻起水花。
  离开土塘,来到村里的鳗苗培育基地。走进一个10亩见方的育苗棚,温暖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供氧要充足,水温要始终保持在26℃左右。”周健朋介绍,水用电锅炉加热,再通过管道送进棚内的育苗池。“明天这里将投放一批鳗苗,打氧增温,电一刻也不能停。”
  江北岸的菊花湾农业园里,除了传统的鳗鱼养殖,还藏着稔海村发展的“新秘笈”——兰花种植。温室里,大辣椒、大金刚等热销品种蝴蝶兰花开正艳。“农业园建有600多亩兰花标准温室,现在已有70多家公司进驻。”周健朋说。目前,基于鳗鱼产业特色的水乡休闲“鳗生活”文旅规划,也已在稔海村变为了现实。产业兴旺,带动了乡村发展。
  “近年来,我们紧跟稔海村的发展,提前规划、完善网架、改造线路、新增布点,有力支撑了稔海村产业发展。”勒流供电所所长罗福健说,“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做好了准备。”
  -18℃的佛跳墙
  “得闲饮茶”,老广口头禅。
  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习俗,发轫于清末。从最初的“一盅两件”到如今的茶靓水滚、点心精美,历经了百年岁月,沉淀出独特的魅力。2022年,“广府饮茶习俗”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粤港,饮茶既是一种传统生活习俗,也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
  “一盅”即一盅茶,“两件”即两笼点心。如今,“一盅”还是“一盅”,“两件”却早已不止“两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式茶点就多达4000种以上,被称为粵食中的“万花筒”。
  “公司三分之一的产品在全国保持销售领先,顺德70%的茶楼都用我们的点心。”佛山市顺德区粤香食品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富雄介绍,“年初六公司就全员复工了,开足马力生产。”
  除了各色广式茶点,这家公司还推出了佛跳墙、豉油皇鸡脚、罗汉斋等预制菜品,市场供不应求。
  佛跳墙,极具地域特色的“年味”菜品。“制作完成后,2.5公斤一份的成品要在一个小时内速冻到-18℃,才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风味。”吴富雄说,今年春节期间,佛跳墙的销量激增了五六倍。
  1月28日,京东发布的《2023春节假期消费趋势》数据显示,春节期间,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6倍,佛跳墙、猪肚鸡、酸菜鱼等深受消费者青睐。
  广东,我国预制菜的发源地和产业聚集地。去年3月25日,《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发布,广东部署加快建设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去年11月,顺德预制菜产业园建设启动,发挥顺德食材原料、烹调技艺和智能制造产业优势,打造全省预制菜产业园示范标杆。
  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首次被写入。寥寥数语,反响热烈,预制菜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预计到2026年,我国预制菜产业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日前,工信部下属赛迪顾问发布“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广东顺德、高要入选。
  “供电稳定可靠,我们信心十足。”吴富雄说,“今年争取销售额增长30%。”


  【短评】
  县域振兴,大有可为

  万迎春
  寻味顺德,一道道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美食,连着传统与现代,串起消费、产业和民生。
  “乡头城尾”的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接着乡村;一手挽着传统,一手携着未来。
  当下,县域振兴处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2023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提出,未来要以县域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振兴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弥补乡村发展短板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城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供电服务和民生用电保障能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支撑,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南方电网公司2023年工作报告指出,主动服务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区域、城乡用电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服务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县域振兴,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在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县级供电企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南方电网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