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贵州毕节威宁雪山镇,海拔2500多米的灼甫草场。“披毡战队”前往融冰的路上受阻,大家一起推车,赶往融冰现场。 罗凯 摄
扫码观看视频《“披毡战队”的冰山护电路》
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春节期间,贵州西北部海拔2500多米的威宁雪山镇气温降至10年来最低。这里2.6万亩天然草场被冰冻覆盖,11万头牛羊不能到牧场吃草,如果电力线路覆冰继续加重,就会直接影响牛羊口料的加工。今天的《新春走基层》,记者跟随当地一群披着羊毛毡的电力人,踏上了赶往冰山的护电路。
清晨的贵州山区,气温已降到了零下11摄氏度,路面结冰,阴雨湿滑,加装防滑链的车辆,走得比平时要缓慢得多。山路蜿蜒曲折,坡度越来越大,道路上的冰层越来越厚,电力融冰车开始打滑。
电力融冰车终于动了。到达融冰点,已经是2个小时以后了。
南方电网毕节威宁供电局雪山供电所副所长王谦:现在这条线路的覆冰厚度已经达到了40多毫米。以往我们是用人工来除冰,现在是采用交流变压器来融冰,原来一天的工作量,现在一个小时就能够完成。如果再不及时除冰,会影响到后面很多养殖户的用电。
正在开展融冰的这条线路是雪山镇主要的电力通道,100多养殖户14000多头牛羊口料的加工用电全靠它。
随着电流不断地增加,导线的温度也在不断上升,20多分钟后,线路上的覆冰开始脱落。
融冰工作刚刚完成,护电队员们又接到雪山镇偏远山区养殖户的电话,赶去排查故障了。山上越来越冷,海拔越来越高,王谦他们赶紧披上了羊毛毡。
记者:我发现咱们这服装很特别啊!
南方电网毕节威宁供电局雪山供电所副所长王谦:这个是我们当地的民族服饰,它的作用主要是保暖、防寒、防潮,我们冬天干活一般都穿着它。
王谦说,由于他们常年在深山里披着羊毛毡为养殖户巡维保电,当地牧民都亲切地称他们为“披毡战队”。他们喜欢披羊毛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每次披上它,就能想到乡亲们的牛羊。
他们一边走,一边监测线路覆冰情况。为了核查融冰后输电线路的状况,他们正沿着杆塔,赶往养殖户家。
随着上山的路越来越陡,灌木丛越来越密,凝冻也越来越严重,路已经被压弯的枝条遮住,很多甚至比人还高。山区的天气瞬息万变,刚刚还晴空万里,这会儿又变得大雾弥漫,现在根本找不到路。
没有路,他们披荆斩棘;站不稳,他们手脚并用。外面是雪,里面是汗,到达养殖户杨利刚家时,他们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刀闸故障排除后,养殖场里的机器又发出欢快的轰鸣声。
养殖户杨利刚:(口料加工)机器运转完全正常。明年我想把规模使劲扩大,多喂点牛羊多赚点钱。
春节期间,这支17人的队伍将持续坚守冰山,服务万家,像这样的坚守已经有8个年头了。
南方电网毕节威宁供电局雪山供电所副所长王谦:这些年通过养殖,乡亲们的生活提高了不少,我的新年愿望就是希望他们在我们电力保障下,养殖业越做越大,赚更多的钱。
(来源:央视;记者:朱继华 戈晓威)
新闻背后
冷的,暖的
贵州的冬天是寒冷的,譬如毕节威宁,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11度。冰天雪地下的威宁,户外人烟稀少,白雪皑皑的牧场上更是看不到牛羊。采访的5天里,除了年味里的“中国红”愈发浓郁,最显眼的是终日奔波于外的“南网蓝”。
贵州的冬天也是温暖的。就在这个冬天,当我们走进威宁的乡镇村寨,往年因家里停电,聚在屋前院里围着毕毕剥剥的柴火取暖场景一去不回。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守着温暖的电炉、嗑着瓜子、看着电视猫冬。
温暖寒冬的背后,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当地供电所员工面对冰灾时的从容。和十几年前打乱仗,哪里有故障哪里跑相比,如今覆冰哪里严重他们了如指掌,如何处理他们胸有成竹,每天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不仅有覆冰在线监测终端,公司还运用直升机、无人机等观冰手段观测覆冰。哪条线路、哪基杆塔覆冰,厚度是多少、比值是多少,系统都会精准识别出来,发给我们。我们要做的就是确认一些存疑数据,以及根据指令进行线路巡维。”贵州电网公司毕节供电局生技部工作人员吴瑀说。
现在的防抗冰之所以能做到忙而有序、有条不紊,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有了坚强的科技支撑。如今,贵州电网公司配备了上百套融冰设备和600多个覆冰在线监测终端,已经形成了直流融冰保主网、方式融冰保县城、交流融冰保乡镇、人工除冰保村寨的“三级四保”融除冰体系。供电人编织的这张防抗冰网,让冬季的温暖多了一道屏障。
在威宁采访的那几天,当地供电所的小伙伴说得最多的就是,虽然每天都要顶风冒雪、翻山越岭巡维设备,但能通过指哪打哪的精准“打击”消除覆冰隐患,把温暖留给乡亲,他们更有成就感,更开心。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在新的春天里,新的征程上,在坚强电网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下,有了不惧严寒、奋力拼搏的精神,“南网蓝”会把温暖续写在物阜民丰的美好生活中,把温暖注入城市乡村的千家万户里。
南网报记者 杨彬
声音
凝冻就是命令。我们连夜赶到雪山镇已经是腊月二十六。在海拔2500多米的高寒山区,我们克服寒冷、水土不服等自身困难之余,必须迅速组织新闻线索,拍摄相应素材,整个团队5天的时间里,几乎没怎么合眼。1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刊播了我们采制的报道,时长3分41秒。新闻中的一瞬,是基层员工长期的坚守。“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从来不是背景板,而是默默在岗位上耕耘的南网员工的生活,他们值得也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肖玲
雪山镇位于高寒山区,当地供电所员工冬天披着羊毛毡为养殖户巡维保电已有8个年头,当地牧民称这支17人的队伍“披毡战队”。他们喜欢披羊毛毡保暖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每次披上它,就能想到乡亲的牛羊。与恶劣的工作环境斗争,心中知晓为了谁,这是他们的真实情怀。
——江伟
冬下冻雨、常有凝冻、路面撒盐、车轮上链,水龙头里没水、只有碎冰是冬季威宁的常态,那时“披毡战队”就会变得特别忙。因为覆冰比值一旦超过0.5,意味着线路很可能会被覆冰压断。现在防抗冰已经有一套很成熟的“打法”,现场仍需有人。他们说,其实不怕严峻考验,只怕20余个村庄灯火点不亮,10余万头牛羊的口粮没电加工。这或许就是守望的温度。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