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核集团:激发创新创效动力源,展现科技强国“核”实力

2022-12-02

  http://zqb.cyol.com/html/2022-12/02/nw.D110000zgqnb_20221202_2-05.htm

  

  不久前,受邀参加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的钟武律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长期深耕于磁约束可控核聚变研究领域的钟武律,在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与诊断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不仅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副所长(主持工作),也是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科技菁英、中核集团“菁英人才”获得者,曾获亚太等离子体物理“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核学会“青年奖”等多项荣誉。

  钟武律是16万中核集团成员中的一分子,更是诸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他所在的中核集团,积极致力于加快培育一支精益求精、技术精湛的高水平科技队伍,激发创新创效动力源,在科技强国之路上展现自己的“核”实力。

  汇聚高层次人才队伍

  读博士期间,孙启明担任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曾和同学们一起前往梁家河参加社会实践。近距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生活点滴和在艰苦环境下为民谋福祉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并与师生代表座谈时,作为学生代表,孙启明向总书记汇报了学习工作情况,表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核北方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北方”)承担着我国大部分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研制以及核技术应用研究等重要任务。清华大学主导研发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的球形燃料元件就是在这里实现工业规模生产的。

  未入职前在中核北方参观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核材料与核燃料科学家李冠兴的事迹给孙启明留下深刻印象。

  李冠兴作为上海人,也是清华工物系的杰出校友。毕业后就到了中核北方(原二〇二厂)工作,即便岗位调动,也一直担任名誉厂长,每年都会回厂里参加工作会议。

  “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去学习和继承老一辈核工业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高尚品格。”李冠兴院士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孙启明,也坚定了他到核工业基层一线工作的初心。2021年毕业后,孙启明来到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的中核北方工作。

  “入职一年多,精神上更加认同核工业这份事业了。”开始,孙启明在中核北方冶金研究所做科研管理。尽管还是一名职场新人,但并不影响他担任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耐事故燃料研究。“集团公司和二〇二厂都非常重视年轻人,给我们机会,让年轻人也有自主决策权、能够带队伍。”在这里,孙启明感受到,“团队力量很重要,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行。”

  给年轻人机会,搭建舞台,是中核集团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在这里,不止孙启明,不少优秀青年都曾担任大大小小的项目负责人。“年轻人的机会越来越多也成为一种趋势。”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中核集团制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方案》,鼓励成员单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并加大与清华等多所重点高校开展专项人才培养、实施“核星计划”、教育培训等措施,加快汇聚一支世界一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我们不断加大领军人才培养,建立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制度,畅通科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快青年领军人才培养,设立‘青年英才项目’,通过集中研发渠道给予支持,为青年科技英才开辟专门渠道,已初步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双耦合的高效运转机制。”中核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中核集团已初步建成院士、首席科学家、科技带头人、青年英才的人才梯队。“十三五”期间,中核集团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6人,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94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6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全国技术能手42人;聘任集团首席专家18人、科技带头人45人、首席技师18人;遴选菁英及启明星人才127人,其中1人获“国家优青基金”支持,3人获“中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支持。多家下属单位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中央企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单位等。

  成果转化激发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具体怎么落实,中核集团花功夫深耕细作。

  以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为例,最初,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以下简称“科信部”)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科研单位“不能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科技成果转化总体规模较小,产研协同转化机制不健全,产研协同转化意愿不强,管理体系亟需优化等。

  工作推进中,中核集团意识到,建设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核心的成果转化体系是关键。

  通过调研走访、分析比对,中核集团借鉴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构建内生动力自行运作的转化体系,针对性解决“不能转”的问题;明确成果转化奖励额度,加强成果转化考核引导,解决“不愿转”的问题;推动首个科研人员持股项目落地、首个内部转化项目奖励兑现,通过举办科创大赛等方式,解决“不敢转”的问题。搭建三级服务平台,构建“科创基金+产业基金”接续孵化的服务模式,解决成果转化“不会转”的问题。

  2021年9月12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首堆成功临界。这是高温气冷堆继首次装料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也是为加快高温气冷堆产业化推广、实现全球第四代核电技术引领迈出的关键一步。

  作为全球首堆,此前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创新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同时还存在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藩篱、文化冲突以及人才队伍培养等问题与挑战。

  前路难行偏要行,中核能源党委联合产业链各方推出“党建促专项”倡议,通过充分发挥产学研创新链各单位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克服首堆兼具研发和工程双重属性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我们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要素集聚的体制优势,促进党建工作体系和科研与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推动和保障示范工程科研攻关、设计采购和现场安全质量等重点任务可靠受控,顺利完成高温气冷堆科技重大专项科研和示范工程最后攻关任务。”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核集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生态系统初见雏形。项目的成功实施已形成灯塔效应,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显著激发了创新活力。2021年,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中核集团完成转化项目110项,转化合同收入6.7亿元,兑现奖励激励近8300万元,成果转化“质”“量”齐升。

  产出世界领先发展成果

  2022年1月1日,“华龙一号”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开始向电网送出第一度电,成为全球第三台、我国第二台“华龙一号”并网发电机组。作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华龙一号”是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然而,在这一项项喜人成果背后,是科研技术人员们跨过的一道道坎坷、攻克的一道道难题。

  提供后续设计需要的资料(以下简称“提资”)就是“华龙一号”要迈过的第一道坎儿。原来,我国此前建设的大型核电站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做翻版,不涉及提资。而“华龙一号”涵盖 70 多个专业,包括主工艺向各个专业提资,以及各个专业之间相互提资。原有工作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几万份的提资需求。对此,“华龙一号”团队研发出自主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全要素全过程关联。以前沟通流转一张工程资料单要耗费一天时间,现在只需十几分钟,轻松实现闭环管理。

  关关难过关关过,“华龙一号”最终形成了汇集“最高安全标准、177中国芯”、“能动与非能动安全系统”、抗大飞机撞击等多项重大技术改进,使中国成为第四个拥有完全自主三代压水堆技术和全产业链的国家。作为世界核电发展“后起之秀”的中国,终于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与知识产权限制,实现了核电领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圆了几代核电人的梦想。

  在核电施工方面,面对核电堆型多、群堆建造技术难度大的挑战,中核集团成员企业中核华兴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中国建造2035”“创新2030”目标要求,积极探索集约化、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专业化的发展策略,打造“小核心、大协作”科研创新体系,形成并掌握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建造技术,建立了成熟的核电建设管理模式,公司核电站钢衬里建造智能化MAG自动焊接工艺及装备技术等7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5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硬核”科技实力筑造国之重器,核电建造水平全球领先。

  “华龙一号”之外,中核集团还取得了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人造太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逐渐形成全领域、“大中小特微”全型号的型号产品体系。

  两核重组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6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9项,创新团队奖3项,获中国质量奖和全国质量奖各1项,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银奖4项,累计授权专利1万余件,主导发布7项国际标准,在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路上,中核集团积极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势能”。目前,中核集团已形成以《科研管理规定》为总纲,以涵盖科技创新各方面的管理办法及管理细则为核心的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