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在中宣部定点帮扶的内蒙古科右中旗,由中核集团援建的“天光地热2.0”零碳供能示范项目顺利投运。34套机组运行状态良好,为当地群众带去了初冬的“中核温度”,为“天光地热”系统进一步产业化、型谱化积累了重要实践成果。此项目是中核集团与中宣部围绕“新能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合作项目,由中核集团所属新能源专业化平台中核汇能承建,中核汇能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经验优势,全力推进系统升级和项目建设,全面高质量完成央企帮扶和科研创新任务。
产业帮扶+创新示范
“天光地热”系统源于中核集团产业帮扶的一次创新实践。2021年冬天,在中核集团定点帮扶的宁夏同心县旱天岭村,两名中核集团派驻的帮扶干部针对当地烧煤取暖污染严重、费用高、效果差、存在室内二氧化碳中毒风险等问题,组织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深入现场,围绕光伏发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耦合供能开展研究。经过反复技术论证和实验,2022年3月,在中核帮扶的“科技小院”成功建成运行首台“天光地热”系统原型机——“地热+PVT” 热电冷三联供装置,由此开启了“天光地热”项目科研创新的篇章。
截至目前,“天光地热1.0”系统已在同心县旱天岭村建成超200户示范项目,目前正在实施整村普及,今年11月中旬将完成全年新建300户的任务,届时该村将成为全国首个“天光地热”零碳供能示范村;项目还推广至国家能源局定点帮扶的甘肃通渭县;内蒙古科右中旗“2.0”系统投建的同时,“2.0”大型集中式(超2000㎡)科研项目也将于今年底开始逐步落户宁夏。
因地制宜+科研创新
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南麓的科尔沁草原腹地,冬季严寒且漫长,年平均气温约7.2℃,冬季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30℃,传统的燃煤取暖方式不仅效率低、污染重,更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在地方政府和中宣部挂职干部的大力协调和支持下,由由中核集团所属中核汇能牵头,联合中核坤能、中核七院、中核华兴组织专项团队,深入调研当地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创新研发和应用“天光地热2.0”零碳供能系统,以太阳能发电、浅层地热供能、高效回灌、储能和AI智控技术耦合,实现当地居民低成本、零碳清洁供暖。经测算,户均取暖成本将比传统燃煤采暖成本节省一半。
“2.0”系统实现了模块化、一体化高度集成,设计可稳定运行30年以上,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污染物,兼具供暖效率高、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运营成本低的优点,该项目的成功投运打造了北方高原严寒地区又一新的零碳示范点,标志着“天光地热”零碳示范项目的地域、气候、环境的普适性实现了重要跨越。
央企责任+中核品质
中核集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承担央企助力乡村振兴使命责任,认真总结和深化拓展在宁夏同心县帮扶工作经验,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坚守中核品质,尊重地方民俗,严格保护地方生态及人文环境,从“人、机、料、法、环”五方面做到全过程管控。在中宣部科右中旗挂职干部的协调支持下,现场施工队伍认真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系统深入开展新能源知识科普和技术培训,在保障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进度,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清洁的“核”动力。
2024年,中核汇能深入实施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努力通过科研应用+商业运作双轮驱动“天光地热”产业化进程:成立“天光地热”平台公司,注册“核美天光地热”商标品牌,组织3.0系统研发立项,投入科研经费430万元,由中核汇能牵头,联合中核资本、中核七院、清华同方等单位成立推广联盟,致力于为我国北方农村清洁功能提供更完美的“中核方案”。
政治优势+“整体·协同”
中核集团深入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秉承“整体·协同”工作理念,有效发挥集团内部科研、工程优势,项目实施单位中核汇能牵头与中核七院、中核坤能成立项目联合党支部和党员突击队,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群众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全力克服高原地质层复杂、钻井难度大、居民电网薄弱等诸多急、难、险、重问题,以协同增强整体功能,成功在供暖季到来之前完成全部项目的建设和投运,确保地方群众温暖过冬。
“屋里暖,窗外蓝”。随着“天光地热2.0”零碳供能示范项目的成功运行,科右中旗34户群众将告别燃煤取暖的时代,迎来更加清洁、环保、舒适的冬季生活。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中核集团将继续以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为重要任务目标,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和民生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创新,综合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天光地热”零碳供能项目产业化、型谱化推广,为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和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核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