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推动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核集团策划开展“三中全会一线行”系列采访报道,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感受核工业在改革春风下的悄然变化,见证一个个改革举措如何在基层一线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这里,我们将分享那些关于梦想、创新与奋斗的故事,与您一同探索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更多可能。
背靠秦岭,前有汉江,南望巴山,在夕阳余晖中能眺见朱鹮归巢——这种被誉为“东方宝石”的鸟儿可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进入厂区的道路两侧,各色树木高大笔挺。春天时,厂区前的大片油菜田成为黄灿灿的花海。如此怡人的生态环境,和地处偏僻是一体两面,到汉中市区的车程要约一小时。这家“大厂”的人这么调侃自己:“别的单位可能都在大城市里,我们是在县里、村里。”说起“大厂”,令人下意识想到的可能是一些头部互联网公司。但套用形容大学的那句话,“所谓大厂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如果将“大厂”之“大”理解为实力雄厚、人才济济,在领域内有重要影响力乃至服务“国之大者”,那么作为我国第一座离心法铀浓缩工厂的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实打实的配得上这个“大”字。置身山沟,中核陕铀的视野却一点也不封闭,反而一直把“敢为人先”刻在了自己的基因里。这里,先后建立起金晓东大师工作室和温伟大师工作室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现有全国技术能手5人、中核集团高技术技能人才20人、陕西省高技术技能人才17人,青年创新人才涌现如雨后春笋,成为我国铀浓缩领域的人才高地和重要孵化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1997年2月,中国第一个商用铀浓缩厂在中核陕铀建成并投入运行。“作为中国离心法铀浓缩工艺的第一家,从一开始就肩负着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任务。要维护生产线的安全稳定、连续高效运行,遇到所有的问题都得自己解决,必须得敢为人先。这也为中核陕铀奠定了为国担当、自主研发的基因,通过不断创新迭代积累下来的人才队伍和技术能力一直延续到现在。”中核陕铀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宏说。
在陕铀无人不知的“金大师”,就是这支人才队伍中的典型代表。金晓东是中核集团首席技师,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职30余年,他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铀浓缩领域的领军人物,一直扎根在生产一线,不断对铀浓缩工业运行系统进行思考和优化。“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从学习、消化到创新,金晓东在铀浓缩工艺系统中进行了成果实施和转化,他带领团队先后承担30余项科研技改项目,多个项目成功实现工业转化,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铀浓缩行业中。金晓东大师工作室主要承担的任务是两个,首先是依托生产线来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包括本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第二是利用工作室平台培养年轻人,为企业乃至行业培养和输送技能人才。大批技术和技能人才已经随之成长起来。例如金晓东口中的“小熊”——201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中核陕铀生产运行部副值班主任的熊彤炜,就在2023年荣获中核集团铀浓缩供取料大赛冠军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24年又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师傅是有‘绝活’的,只要我们年轻人想学,他就愿意教。传授经验时毫无保留,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熊彤炜说。
像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比如堪称铀浓缩领域“女黄金人”的赖雪梅,她每天会把学习内容在日记本中分条列出,遇到不懂之处,及时向师傅、前辈请教,学懂一条就在日记本上记上一条,“90后”的她工作一年便已经能承担起运行岗位的大部分工作,如今更已成长为中核陕铀生产运行部值班主任。2018年11月19日,由中核集团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新一代铀浓缩专用设备大型商用示范工程在中核陕铀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在参与调试工作期间,赖雪梅作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被授予“中核集团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为进一步全面提升人员能力水平,中核陕铀系统地构建了基于岗位的课程体系,课程总数将近1600门。中核陕铀人力资源总监姜涛说,“这1600门课里将近有五六百门都是‘绝活’,不是光靠理论就能学会,而是要靠实践。很多老师傅退休前要把‘绝活’通过操作卡、经验单、录制视频等方式开发成课程,把一些宝贵经验传承下去,实现知识组织化。”大师带徒弟有什么秘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工作室有一个实体空间,但金晓东更多是在开展课题研究、完成攻关任务的过程中,在各种场合包括车间一线向工作室成员言传身教。“其实我开始也是从老一辈人手里学了很多东西,是一个继承者,现在也开始把这些东西慢慢传给他们。其实也不是所谓的‘传’,更多就是我们经常在一起聊。”金晓东说,“可能更多传承的还不仅仅是技术,甚至主要不是技术,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工作习惯和作风,对工作、对事业的一种态度。”
这厂科研氛围浓
为了在国际市场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从中核集团到中国原子能,都在力推核燃料领域的降本增效。中核陕铀如何面对未来核燃料市场变化及产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在过往探索积累的基础上,我们将‘做强主业,开拓产业’作为指导公司未来五年从‘十四五’末直到‘十五五’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针。”姜宏说。首先重中之重和一切的基础,还是“做强主业”,保证生产线的安全稳定连续高效运行,并通过技术创新来降本增效。这也是上述技能人才一直在做的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中核陕铀在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早。2023年被评为全国“最美职工”的中核陕铀真空设备研发中心首席技师温伟,就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例子。1991年,17岁的温伟被分配到中核陕铀当空气分离操作工,但初入厂的他表现“倒数”,还经常挨训。20世纪90年代末,中核陕铀为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成立计算机班组,温伟感到这是个机会。
他在技校学习的是钳工,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培训。“我那时候全靠自学,就是自己拿着大学教材看。”自学的东西没机会展示,“我就找单位里负责宣传的同事帮忙,把我写的计算机代码贴在进厂大门口的宣传栏上,领导一来上班就能看见。”就这样,他通过毛遂自荐成功加入计算机班组。
通过学中干、干中学,温伟逐渐展露天赋,成长为软件开发和硬件维护的双栖型人才。在一个项目中,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通过数字化改进将系统巡检从原先一个半小时缩短至几秒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温伟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后专门开办学习班,搭建了一个微型孵化平台。如今,班里20多名学生都已走上专业和管理岗位,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促进行业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开启新的创新周期。中核陕铀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马文革介绍道,中核陕铀把握铀浓缩领域改革创新示范区功能定位,持续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转化,以数智化赋能铀浓缩工厂新质生产力发展,已入选工信部等五部委“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工信部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首批国家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等。
走进中核陕铀辅助工艺控制室,辅助工艺运行人员正站在智能控制监控站前观察空调设备与冷却塔设备的智能控制情况。自从智能控制系统上线运行后,实现了设备的自主控制、自动优化和自行调度,提高工艺参数控制的平稳度50%以上,大幅度降低辅助工艺系统的人力资源需求。还有能够随时掌握公司用能情况的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能源业务精细化管理与集中管控,将公司的降本节能落实落地,每年可节约能源成本支出近百万元。
中核陕铀还拥有国内唯一的离心铀浓缩实训系统,和两个大师工作室在同一个楼内。依托这一系统,中核陕铀于2021年成立了核工业学院铀浓缩分院,填补了铀浓缩实训和防人因培训的空白,并与多所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分院通过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和技术比武,逐步成为具有核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培训基地,为我国铀浓缩行业持续培养高技能人才。
“咱们燃料系统值班主任每年的培训全在这,因为你不能在现场去操作,就像核电一样要用模拟机操作。”姜涛说。他告诉记者,之前兄弟单位的一位清华毕业生来参加培训后说,“在这真能学到东西,而且按这个按钮我终于有信心了。以前尽管理论上了解设备功能,但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出现问题。通过模拟机培训,我现在能够预判操作后的结果,不用再感到恐慌。”
“大厂”怎能没有“产品经理”
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新的变化继续发生。为解决主业单一的问题,中核陕铀在“做强主业”的基础上正在“开拓产业”,分流一部分人员投入市场开发,开创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公司创造新的价值,实现“两条腿走路”。
自1969年建厂以来,中核陕铀一直地处洋县,生产生活区相隔不远,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对于潜心钻研不无好处,但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也存在制约。
“作为一个老的生产企业,突然要面对市场,对人员观念意识、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等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我们必须要走这条路。”姜宏表示,“这种转型既是考核指挥棒的要求,也是中核陕铀内生发展的需要。”
不走出去,眼前就是世界;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为此,中核陕铀在2021年设立了产业开发部,其成员大多是年轻骨干。
中核陕铀产业开发部总经理周立中表示,开拓产业不是从0开始,而是基于在主业上积累的人才和技术进行拓展,积极塑造产业发展的新优势。目前,中核陕铀已经在机械加工领域形成较强核心竞争力,系列仪表传感器成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机电工程安装、系统调试运维、设备维检修等获得市场认可。
为了适应市场开拓的要求,中核陕铀还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建立新的考核激励机制,给予市场开发人员更多的自主权,通过加强内部交流来增进不同部门间的理解和协同等。从产业开发部负责人的职位命名为“总经理”而非“主任”,也体现出其市场导向的角色。对市场开发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也做出了调整,例如探索“产品经理”培养模式,为年轻员工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
“由于市场开发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需要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也不同。不去学,不俯下身子去做,这块不容易做好。”周立中说,“通过这些年轻骨干投入市场开发,希望不仅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还能锻炼出一支适应市场变化的队伍。”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人才的传承和创新之路是中核陕铀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面对国家需要和市场变化,中核陕铀始终以其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敢为人先、科学严实、拼搏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这种主动求变的企业文化和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机制,让这个“老厂”“大厂”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大师”频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支撑。
“中核陕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勇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践行者’,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向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铀浓缩企业目标坚定迈进。”姜宏表示。(李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