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东北部广袤无垠的雪原深处,雁宝能源宝日希勒区域66.94公里铁路专用线宛如银蛇般蜿蜒其间,每年近3000万吨的煤炭经此运往东北地区各地。
在这条铁路专用线上,活跃着一支特别的小组,他们默默守护着每一根钢轨、每一组道岔,他们就是雁宝能源铁路探伤小组。这个小组只有5人,他们的日常任务是对钢轨、道岔进行精准探伤检测,及早发现肉眼无法观察到的钢轨内部伤损,预防断轨,确保运输“动脉”畅通无阻。
图为探伤小组正在检测系统线路情况
时至寒冬,气温逐渐下降,确保这条“生命线”的安全畅通考验着每一位小组成员的技术与意志。
12月12日清晨,气温降至零下29℃,天刚蒙蒙亮,空中飘散着零星的雪花,探伤小组已整装待发。厚重的防护服、超声波探伤仪、手锤、塞尺、对讲机、记录本……每一件物品都是守护铁路线的必需品。随着第一缕曙光破晓而出,他们迈步踏入一片寂静的白色雪原,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昨晚下了雪,今天咱们的任务挺艰巨,大家一定要细心观察,遇到积雪覆盖轨面,一定要清理干净,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班长杨立亭边走边向队员们嘱咐。
“班长放心,任何可疑波形都逃不过我和赵亚斌的眼睛。”组员杨海峰浑厚的声音里透着自信。
“我跟孙鹏飞就是左右护法,钢轨两侧敲击测试,听取异常声响的任务就归我们了。”组员齐秀松一脸认真地说道。
说话间,他们已经到达今天作业的起点露天站11线宝雁道口处,杨海峰和赵亚斌娴熟地将探头贴合在冰冷的铁轨表面,开启电源开关,显示屏瞬间亮起,绿色线条自左向右缓缓移动,初始化校准,探头激活,涂抹耦合剂后,他们平稳推动仪器沿轨迹行走,双眼紧盯着显示屏波形曲线变化,仔细监听来自钢轨内部的声音信号。冬季在线路间行走,每一步都需要耗费更大的力气,但他们早已习惯,在白茫茫的雪原上留下一串串坚定的足迹。
图为探伤小组成员赵亚斌正在查看夹板状态
10时45分,小组行进到11线18公里500米处,杨海峰突然停下了脚步,紧盯着手中的超声波探伤仪屏幕上的波形图。
“等等,这个波形不对劲,你们看,这里有个明显的反射峰。”
杨立亭闻言看向屏幕,果然发现了异样之处,“是有些奇怪,按照正常情况不应该出现这么强的反馈。”
其他组员也马上围过来,他们知道,任何一个细小的偏差都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容不得半点马虎,大家决定采用多种方法交叉验证,确保结果准确。齐秀松和孙鹏飞负责手动敲击测试,通过声音频率判断是否有空洞或其他结构缺陷,赵亚斌则重新检测附近区域,收集更多信息作为参考。
“听着响声不太对,里面好像真的有问题。”孙鹏飞敲着钢轨表面说道。
“声音确实不对。”杨海峰接过手锤再次敲击确认。
“我在旁边也找到了类似波形,看来不是偶然现象。”在附近区域检测后的赵亚斌也走过来说道。
紧张气氛弥漫整个现场,每个人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存在断轨风险,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列车运行时发生脱轨事故。
“调度指挥中心,探伤组在11线18公里500米处发现一处钢轨严重伤损,初步判断为内部断裂,请指示。”杨立亭马上用对讲机向调度指挥中心报告。
“收到,封锁该区域线路,马上派遣工务应急抢修队前往支援,你们做好现场警戒,等待后续指令。”
得知增援人员即将到达,所有人都稍微放松了一些。十多分钟后,抢修队伍到达,杨立亭向抢修负责人详细说明现场情况。随后,工务应急抢修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开始更换重伤钢轨,而杨立亭他们又继续踏上了检测的征程……
图为探伤小组成员杨海峰与孙鹏飞正在判断线路检测可疑波形
日落时分,他们终于完成了一天的检测任务,返回工区,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制定第二天的探伤路线……每一天如此循环往复,当明天太阳再度升起时,他们依然会在这里,为守护这条运输“动脉”安全畅通继续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