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更好的大坝丨构建防洪工程科普体系 提升公众认知水平

2024-12-05

  本网讯(向珊)9月24日至25日,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2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大坝安全国际研讨会在湖北宜昌举办,主题为“建造安全韧性绿色的国家水网之结”。其中,水利水电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是本次大会的核心议题之一,院士、专家们从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环境影响、技术发展路线等多个方面展开交流研讨。

构建防洪工程科普体系提升公众认知水平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 张海涛  摄影:陈臣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应对这些灾害,我国建立了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并通过科普宣传提升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水灾害分类与特点

  水灾害主要包括江河洪水、台风及风暴潮、山洪灾害、城市洪涝、冰凌灾害和干旱灾害等。这些灾害各具特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江河洪水通常由大范围长历时的集中降雨引起,可能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危及社会安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七大江河中下游是遭受流域性洪水最严重的地区。流域性洪水防御在历代都被视为治国安邦的大事。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强降雨引发急涨急落的溪河洪水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数据显示,水旱灾害损失约占自然灾害损失的70%,山洪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占洪涝灾害的70%左右。近十年来,重大山洪灾害事件频发,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地域分布上,四川、广东、陕西、湖南、辽宁等地均发生过重大山洪灾害。

  台风灾害方面,每年西北太平洋平均生成热带风暴、台风26个,平均有7个在我国登陆,占近1/4。台风直接影响大陆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自1949年以来,我国大陆台风灾害共造成约3.6万人死亡。

  城市洪涝分为外洪和内涝。近年来,由于极端天气增多、城市地下设施增多以及地面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内涝灾害日趋严重。

  冰凌灾害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我国黄河、松花江、黑龙江等河流容易发生凌汛。历史上,黄河下游凌汛以决口频繁、危害严重、难以防治而闻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多次战胜严重凌汛,将凌汛灾害降低到了最低限度。

  干旱灾害则是由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需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我国黄、淮、海地区大旱以上等级的干旱重现频率较高:黄河流域为26.9%,海河流域为30.3%,淮河流域为33.6%。

防洪工程体系

  防洪工程是为控制、防御洪水以减免洪灾损失所修建的工程,主要包括堤防、水库、控制枢纽、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蓄滞洪工程等。我们一般说的流域防洪“三大件”指的是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通过上蓄、中滞、下排等措施有效治洪,减轻洪涝灾害风险和损失。

  水库是“王牌”。水库是“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水利工程建筑物”,通俗来说,是用坝、堤、水闸、堰等工程,于河道、山谷或低洼地区形成的人工水域。水库具有多种功能,是防汛抗旱的“利器”,在汛期发挥着拦洪错峰的关键作用。对于众多水利工程,在防御洪水方面,水库是最关键的存在,是名副其实的“王牌”。

  河道是“头牌”。河道承担着泄洪的重要任务,按位置和功用可分为不同级别的堤防。

  当洪水来临时,先用河道的能力把水排出去,河道泄洪是“头牌”,首先要打的是这个牌。按位置分,包括江河堤防、湖泊堤防、库区围堤、圩垸围堤、蓄滞洪区围堤、城市防洪堤、海塘、渠(堰)堤、路堤。按功用分,包括防洪堤、防涝堤、防波(浪)堤、防潮堤、分流堤等。

  蓄滞洪区是“底牌”。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流域防洪安全的“底牌”。蓄滞洪区是主要江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水库、河道及堤防等共同防控洪水。利用堤防和河道泄洪,运用水库拦蓄洪水,如果仍不能够控制洪水,再适时启用蓄滞洪区,以分蓄超额洪水,削减洪峰,最大程度地减轻洪水灾害总体损失。

  当前,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5万多座、5级及以上堤防约33万公里、开辟国家蓄滞洪区98处,形成了以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水库等为核心的主要工程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科普体系与公众认知水平

  构建完善的防洪工程科普体系,提升公众认知水平,是当前防洪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防洪工程科普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行政领导、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三大群体。行政领导在科普体系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通过制定政策、规划项目和提供资金支持,为科普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专业人员则是科普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公众提供准确、权威的科普信息。社会公众则是科普工作的对象和受益者,他们通过接受科普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会正确的应对和避险方法。

  科普体系的目标是提升公众对于防洪工程的认知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这包括让公众了解防洪工程的基本原理、作用和功能,掌握正确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防灾减灾观念。

  针对公众认知水平的现状与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公众对防洪工程的认知水平:

  加强科普宣传与教育: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制作科普宣传片、开展防灾减灾演练等多种形式,普及防洪工程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利用新媒体平台: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扩大科普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发布防洪工程科普文章、视频等,让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防洪知识。

  建立科普志愿者队伍:招募和培训科普志愿者,让他们成为防洪工程科普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通过他们的努力和行动,将防洪工程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加强舆情监测与引导:密切关注公众对防洪工程的关注和疑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防洪工程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

(2024年9月24日,在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2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大坝安全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张海涛以《防洪工程科普体系与公众认知水平》为题作专题发言。本文由《中国三峡工程报》特约记者向珊根据发言整理而成,文章有删减。)

编辑:高锦涛 杨思恒 卢西奥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05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三峡集团
媒体矩阵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app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