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黄果树瀑布50公里外的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本寨镇,由中国能建江苏院投资建设的风机矗立山巅……这是由江苏院首个自主开发的“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山地风电项目——镇宁县本寨风电场项目的首批风机。8月份,由江苏院职能部门共10名人员组成的“赋能一线,护航生产”蹲点实践(第二批)小组来到这里,开启了为期一周的镇宁本寨项目蹲点实践之旅。
纷繁多艰建设“蓝”
项目部办公租用的是当地村民房屋,依傍在高坡之上,总包方、监理方、施工方共同集中办公,整体环境简陋而不失有序。然而,就像贵州变化莫测的云朵,项目现场情况瞬息万变。作为代表江苏院的项目投资建设方、总包方,王磊、徐君民、黄万山、冯浩每天需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作事务,往往手头的事情还没处理完,便火急火燎地赶往下一个地方“救火”。工作组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异常深刻:皮肤都黝黑发亮,鞋子粘着松软的山间泥土——他们已完全融入了安顺大山。
政处协调是难题之一。工作组每位成员也都轮番奔赴一线,跟着政处小分队艰难地穿梭在山间密林中,大家经常是带着测量工具爬坡过坎。镇宁当地多布依族、苗族,当地村民只会说方言,小分队成员只能用他们半生不熟的“改良版”方言反复沟通确认。一位参与政处工作的蹲点成员说道:“当天跟村民沟通协调好,当天的饭就会特别香,不然连吃饭都会食之无味。”
工作组深切感受到项目建设团队工作的压力之大,但更多看到的是他们坚定如磐的眼神。“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费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就是想把各种不可能变成可能”,在一次现场成功协调处理棘手问题后,王磊情不自禁说道。
奋进必胜“金”气神
为了让工作组近距离学习体验风机叶片大件运输的实况,项目部带着组员前往运输现场,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一路驱车向前。盘山道路坡陡、弯急,工作组成员早已迷失了方向,但黄万山、冯浩并不需要导航,他们早已对山里的路烂熟于心。从风机t1#至t25#号机位,他们都能准确无误地指出方向,包括沿途经过的道路,哪条是项目部为了运输叶片挖掘建设修整的,他们都如数家珍。
据粗略统计,项目部修建山路将超过30公里,堪称现代工程版的愚公移山。
下车后,沿山路一路跋涉,庞然大物般的风机叶片跃入组员的眼帘,令大家“哇”声一片。三台铲车(在前面开路)和一辆半挂车同时出发,每辆车中间都要用钢丝绳作为牵引,一辆紧拖着一辆,风机叶片就这样被带动着龟速前行。护卫运输的人员时不时下车观看路面情况,将叶片接下来的升降高度、旋转角度通过传呼机告知转升机车辆驾驶员。
徐君民介绍说:“项目采用的风机轮毂中心高度110米,相当于35层楼高,单只叶片长95米,叶轮扫风面积约2.985万平方米,相当于4.18个标准足球场。”为达到运输条件,全程数十公里的运输道路,项目部共计清除近百处路障,方才满足货运车辆通行条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风力发电设备的特性匹配最适合的运输车辆,才能保证顺利通过。
你也许慨叹过“行路难”,但是在这泛着金色的项目建设之路上,你更多的将是由衷的感慨:发展科技、攻克险阻,用坚定的步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一起奋力前行!
情暖学子志愿“红”
8月,也是莘莘学子入学之际。山村条件相对艰苦,很多新大学生入学物资缺乏。江苏院素来有“项目+公益”企业品牌志愿服务传统,工作组和项目部主动联络地方政府,联合开展爱心助学志愿服务活动,给山区学子送来温暖。此次志愿服务,资助本寨镇2024年优秀大学生9人,其中汉族1人、苗族4人、布依族4人。
“江苏院是一个有爱心的企业,本寨风电场项目部也是我们这里的重点工程,感谢你们对山村教育的关注。”本寨镇党委委员、政法委书记杨安宁说。
“不用为学习生活用品发愁了!感谢哥哥姐姐们,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期待!”受赠学子捧着收到的物品,喜滋滋地说。
看着孩子们脸上质朴的笑容,志愿者们的心里暖洋洋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正是得益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助力,项目部同属地的关系更加融合,地方政府主动牵线搭桥,协调解决了项目建设中面临的诸多困难。
乘风而起生态“绿”
蹲点期间,工作组成员了解到,当地电网结构相对薄弱,供电可靠性还需进一步提升,而当地风资源丰富,平均风速为每秒5.32米,年有效风速利用小时数7293小时,发展风电大有可为。
江苏院深入分析挖掘了镇宁的能源禀赋,高效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和风光资源,充分考虑交通运输条件、空气密度、风切变、湍流强度以及冬季凝冻覆冰天气等因素,提高发电效率,以能源低碳转型助力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目前镇宁本寨风电场项目是贵州省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涉及镇宁县本寨镇、江龙镇、革利乡3个乡镇11个村,总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装机总规模100兆瓦,配置22台单台容量4.545兆瓦的风机,新建1座110千伏升压站。
一台风机转一圈,就能发电6至7度。项目投产后,年均发约2亿度清洁电量,可满足十万户家庭的用电,对于促进贵州省风电产业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镇宁县本寨风电场定将成为江苏院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又一个生动注脚。
赋能聚力“釉”实效
蹲点期间,10名职能部门员工带着使命、带着问题、带着情感融入一线,统一行动,严守纪律,协同合作,扎实开展现场学习实践、参谋服务、监督赋能等工作。由于长期实地参与外业工作,日头的暴晒,让组员们都晒黑了几个度,像是涂上了一层釉彩。
工作组明确“三带去、五深入、三带回”的蹲点实践目标,聚焦发挥“参谋、监督、服务”作用,与项目公司和项目部一道,组织现场实境参观学习3次,列席周例会、外部检查会议等4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次;相关成员深入一线参加政处工作4次,参与并协助与地方政府和外部单位沟通协调4次,开展了审计、法规、党建、纪检、档案、印章、安全等方面监督检查……在项目现场遇到棘手问题时,拥有专业背景的组员挺身而出,提出了合同草拟、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意见,让现场人员紧蹙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
偶尔不出外业的时候,工作组深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开展职能管理赋能一线“微课堂”,组织大家加强理论学习,帮助项目一线的同志“接天线”、“贯通线”、“明红线”。项目部成员说道:“之前对职能部门下发的很多材料看得有点迷糊,这次总算是清晰明白了!”
蹲点小组还不失时机地与项目公司领导班子、项目经理和项目部工程师展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深度访谈座谈,一起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持续释放职能部门与项目一线互融互通的价值创造力。
一周时间转瞬即逝,回到南京后的组员们闪动“釉”色光亮的面庞,记载着他们真情实感的付出。这段“釉”苦“釉”甜也“釉”情的特殊经历,不仅加强了职能与生产互信互融,也实现了职能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凝聚起了干事创业的奋进力量。
大家共同期待着镇宁项目顺利发出第一度绿电,让镇宁的风,点亮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