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当前,能源已成为关系国家安全、左右大国博弈的重要战略资源。一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电力安全工作融入国家安全体系,筑牢大电网安全防线,守牢民生用电底线,全力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供应。巩固“大安全大应急”格局,加强“科技兴安”,通过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加快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聚焦大电网安全
守住安全稳定“生命线”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南方电网公司坚决扛牢电力安全保供政治责任,多措并举筑牢大电网安全防线,守牢民生用电底线,全力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供应。
“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聚焦大电网安全,加快保障电网安全和电力供应的重点工程建设。广东目标网架工程全面建成,长期困扰广东电网运行的短路电流超标、交直流相互影响、大面积停电风险三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广西、贵州实现220千伏电网县域全覆盖,云南500千伏德兰线及光辉、隆阳输变电工程等集中投产,“四纵四横一中心”目标主网架全面建成,海南500千伏主网架工程开工建设……一个个重大工程项目的落地实施,各级电网架构的不断优化完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打造保底电网,强化严重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重点城市、重要用户电力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极端情况下电力系统韧性增强,公司预防和抵御事故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近几年,强降水等极端天气频发,电力保供压力增大。南方电网公司不断优化风险管控机制,深化巩固政企厂网协同保供格局,成功应对各类安全风险。面对十年最枯、四季连旱等严峻考验,做到了“四保”。应对多轮台风、强降水、低温雨雪冰冻、山火等自然灾害,取得了2023年深圳“9·7”特大暴雨、2024年桂林洪灾等多次抢修复电攻坚战的胜利,守牢了民生用电底线。
南方电网公司统筹电力需求增长,加强区域电力供需形势分析,推动具备条件的电源加快建成投产,做好电源配套送出工程建设,积极引入区外清洁电力。2022年闽粤联网工程投产,累计输送电量超68.2亿千瓦时;广东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千万千瓦大关,年发电量300亿千瓦时。
精准升级城乡配电网,“十四五”以来,通过配电网管理提升专项行动等,城中村、欠发达地区等配网低电压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坚持迭代优化四大“年方式”管控“六大风险”机制,强化电网、设备、作业风险三险联动,构建风险“系统集成治”良好生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通过开展变压器突发性故障和开关隐患等专项整治,降低设备运行风险。完成发输变配设备全面标准化,提升设备入网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物的本质安全。
以科技之盾
构建安全治理技术支撑体系
技术愈先进,电网稳定越有保障。
“轻轻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全省变电站有多少条高风险提示,具体是什么原因。”“根据系统大数据预警,降雨区域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可能存在跳闸风险,请收到预警通知的相关单位加强事故监测。”“未来半小时,云南日照强烈,光伏电力将多发150万千瓦。”结合人工智能预测情况,调度员发出指令:云南向省外增输100万千瓦光伏电力,同时调减主力水电厂50万千瓦出力,助力蓄水保水……
这仅仅是南方电网公司通过科技之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治理技术支撑体系的一部分场景。
“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公司推进以数字化绿色化为特征的能源技术新变革,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加快智能调控体系建设。公司建成云边融合智能调度平台,支撑海量新能源等新型厂站安全、高效接入和协同控制。在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五省区新能源运行情况监视分析全覆盖,1200余家新能源场站、4.2万余个发电机组的数据实时变动,风机的风速、风向,光伏板的辐照度、实际功率等信息一目了然。自主研发新能源高精度功率预测产品“夸父”系统,其预测准确率高于国家标准3%—7%,实现对新能源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有力确保了新能源高渗透率下的电网安全。
数字化技术全面融入电力生产经营各环节,南方电网建成智能配电站(房)2.4万座,打造37个数字配电示范区,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93.6%;220千伏及以上线路无人机巡检全覆盖,99.5%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北斗卫星”俯瞰穿越深山和都市的线路,配网自动化技术让故障线路“自愈”、瞬间复电,广州攻克高弹性电网关键技术、在台风天气中故障跳闸次数下降近两成。工作人员坐在生产指挥中心,仅通过一块大屏,便能直观、精准地观看风险预警、设备状态、过程管控、防灾减灾等情况的相关数据信息,为日常运维和应急状态的科学决策、指挥调度提供支撑。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工程”,实现安全、进度、质量、人员、项目管控以及关键指标、流程等实时监控,现场作业管控风险能力大大提升。
高水平技术自立自强让公司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公司引领带动数字电网技术装备现代产业链发展,牵头建设电力行业人工智能联盟,发布电力行业首个自主可控大模型“大瓦特”,推出国内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力鸿蒙”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国产化让南方电网公司科技安全愈发有底气。
管理体系日渐完善
本质安全型企业初见雏形
2021年,南方电网公司印发“十四五”安全生产规划,明确“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目标。2022年,南方电网公司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意见》,将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推进到整个企业的高度,支撑公司战略落地。此外,通过印发安风体系、建设指南、评审标准等系列指导文件,从顶层设计上明确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方法论、主要路径和改进动力。
目前,南方电网公司编制了700余份各专业风险管控标准,优化完善了300余份本质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建立了贯通全业务、全流程的体系架构、业务架构、数字架构,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运作机制已形成。围绕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战略目标,公司通过健全战略实施三年(2021—2023)行动计划机制,将“安全强基”战略主题转化为可执行、可考核的任务措施,打通了战略落地的实施路径,推动形成横向齐抓共管、纵向穿透贯通的“大安全大应急”格局。
“十四五”以来,公司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将安全发展贯穿公司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夯实发展基础。公司出台《公司竞争性业务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推动竞争性业务“三管三必须”的制度化、契约化、具体化。
在生产领域,全网四级生产指挥中心全覆盖并实现实体化运作,设备运行态势感知、作业风险监控、营配调协调和防灾减灾支撑取得成效。建立“调度+生产指挥中心+维护班组”变电运行模式,深圳和广州实现基于数字生产的组织模式变革,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全面完成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设备集约化、专业化管理,全网超过1400座变电站按照调控一体化目标模式运转,全网开关、刀闸遥控实施率分别大幅提升到97%、45%。
生产和调度组织模式更加高效。智能巡视站超2000座,远方操作站超4000座,配网自愈覆盖率84%;完成广西新电力所属40个县配调集约,实现全网调监控一体化运转。
主动融入国家大应急框架,网省地县四级单位与国家、省地县应急管理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三方四家电力应急联动机制,挂牌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电力应急研究中心、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南方电网(广东)综合应急基地,结合南方地区台风、地震、洪涝灾害频发多发的特点建立了应急特勤队机制,并设立了南方五省区首支应急特勤青年突击队——南方电网(广东)综合应急基地应急特勤青年突击队,全面支撑提升应急救援和供电保障能力。
安全才能更好发展,发展才能更好安全。南方电网公司将牢牢把握电力基础设施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南网报记者 刘杰
成功应对各类安全风险
● 面对十年最枯、四季连旱等严峻考验,做到了“四保”;
● 应对多轮台风、强降水、低温雨雪冰冻、山火等自然灾害,取得了2023年深圳“9·7”特大暴雨、2024年桂林洪灾等多次抢修复电攻坚战的胜利,守牢了民生用电底线。
数字化技术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
● 南方电网公司建成智能配电站(房)2.4万座,打造37个数字配电示范区,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93.6%;
● 220千伏及以上线路无人机巡检全覆盖,99.5%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 南方电网公司编制了700余份各专业风险管控标准,优化完善了300余份本质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建立了贯通全业务、全流程的体系架构、业务架构、数字架构,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运作机制已形成。
【一线观察】
以AI技术助力迎峰度夏
入夏以来,电力负荷快速增长,叠加南方多地持续强降雨,给电力设施的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挑战。眼下,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愈发广泛,南方电网公司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电力领域多种场景,有力促进电网安全平稳度夏。
据介绍,6月中旬,广东梅州特大暴雨造成多地受灾严重,在道路还没抢通时,抢修人员已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无人机巡检画面,更加快速地定位故障点,制定抢修方案,确保抢修工作安全进行。在本次广西桂林洪灾期间,抢修人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力设施受损照片进行分析。“人工智能对巡检图片进行缺陷隐患的智能识别,我们的巡检效率提升了6倍以上。”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生产技术部智能作业班长卢军严说。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在一般场景下达成“最强辅助”,在专业领域也有“超强发挥”。记者了解到,在日前举办的南方电网2024年生产域AI(人工智能)算法应用竞赛中,像“输电导地线锈蚀”“变压器渗油漏油”这些专业性强的问题,算法也实现了有效识别。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我们可以把AI应用于大数据,结合用户的用电行为、保修情况进行分析。”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涛说,探索释放“AI+电力”的无限潜能,会大幅提升供电可靠性,为市民带来更好更安全的用电体验。
南网报记者 肖玲 蓝家亮
以科技创新推动防冰减灾
贵州梅花山上,海拔2500米的马家沟,风光无限。
2024年,南方电网公司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推进“科技入黔”,建成梅花山凝冻气候灾害与装备安全贵州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梅花山站)。而在梅花山站落成之前,南方电网防冰减灾联合实验室(梅花山基地)也坐落于此,是南方电网规模最大、技术最硬的高海拔自然覆冰观测、试验重点示范基地。
“这个门型架高50米,宽120米,能够悬挂常规所有类型的绝缘子,开展高海拔下的覆冰特性实验。”贵州电科院防冰减灾专责、实验室团队核心成员杨旗说。
据介绍,科研团队攻克山区微地形、微气象环境覆冰监测与预报技术瓶颈,开发了系列覆冰监测终端和多种形式的融除冰装置。经过不断地迭代发展和应用,目前,贵州电网公司共有876套覆冰监测系统,可实现全省未来3天覆冰预报,覆冰预测准确率达92%;新型超润滑非涂敷型防冰导线,防凝冻摄像技术,除冰机器人、震动除冰器……一项项研究成果落地应用,“剑”指寒冰。
梅花山站负责人曾华荣提到,该站还能为高海拔地区覆冰灾害预测、融除冰处理和非干预式防冰等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科学观测数据和资料,为探索南方电网规划设计和防冰技改提供关键的数据参考。
近年来,实验室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牵头和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各类标准20余项。科研团队重点围绕电力系统冰害致灾机理、智能化融除冰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防御技术等五大方向,持续不断研究输变电设备防冰减灾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装置,并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从人工敲冰到科技融冰,南方电网公司不断破解“斗破冰雪”的层层密码,梅花山实验基地防冰减灾科研成果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推动实现从被动抗冰到主动防御的华丽转身。
(侯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