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国家储能大厦正在建设中(航拍图片)。 徐毅 摄
2023年5月18日,在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工人正生产储能设备。 周志旺 摄
2024年1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储能电站——宝塘储能站,在广东佛山正式投运。(航拍图片 南网储能公司供图)
智能调度系统自动送料,多轴机器人完成电芯堆叠、极柱焊接、模组入箱等关键工序,平均5分钟内就可完成一个液冷储能电池组生产……在广州,南网科技公司吉瓦时级储能锂电池组及储能系统生产基地生产如火如荼。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新型储能”写入其中,为新型储能发展按下“加速键”。新型储能产业是发展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催生能源工业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的突破口之一。
近日,记者来到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这是我国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由广东省政府和南方电网公司牵头组建。在这里,关键技术加快攻关、高端人才加速聚集,为产品从实验室到制造再到市场的产业化摸索一条新路。
一条街带动一条产业链
在创新中心所在地,广州市白云区,有这样一条街——储云街。以产业来命名一条街道,这在区域内还是第一次。在这条街周边,创新中心总部园区正拔地而起,20多家上下游企业将在这里集聚。其中,一座占地2.9万平方米的国家储能大厦正在忙碌施工建设中,将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
今年开年以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来创新中心洽谈的单位就超过了20家。其中,不但有企业,还有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如今,这里正在搭建一条从实验室到制造,再到市场的新型储能产业链。
“新型储能是我们目前聚焦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我们是按照万亿级去期待的。”广州市白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林志锋说。
在一张产业发展规划图上,记者看到,当地已经为储能产业提前预留了1000亩的土地指标,用于未来招商引资和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
“我们把事情想到前面,有句土话叫‘打粮食’,为什么要打这个‘粮食’?我们坚信它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林志锋说。不只是用地,白云区政府还组建了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工作专班,与广东省、广州市以及企业联动,给予创新中心全方位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创新中心正在积极扩大平台优势,集聚人才等资源要素,加速新型储能生产力的培育。作为国家级平台,创新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不久前,这里刚完成了一批招聘,海外留学生的占比达到了30%。
李义涛是创新中心的联席总裁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也是放弃了原上市公司总经理的身份,来到这里。记者见到李义涛时,他刚刚参加完国外一个电池展,“外商非常认同我们的创新能力,中国有很大的储能市场,他们非常愿意和我们合作。”
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目前,创新中心覆盖了全国85%的重点实验平台,联盟单位已经从最初的14家增加到68家,集聚了12位院士、专家。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氢储能等五大领域的储能关键技术攻关正在开展,其中已有4项技术全球领先。
“我们刚成功申请到广东省科技厅项目,由创新中心牵头,联合企业、高校等10家单位,用4年时间攻克一系列储能安全运行关键技术,为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项目负责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南网科技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石对未来充满期待。
要支撑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产业化。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个占地200亩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正在加紧建设。“我们正在建一个220千伏的变电站,为实证基地提供配套支撑。以往,测试数据是实验室跑出来的,测试方式是按照模拟方式来的,不是真实的场景。”刘石介绍,未来,在创新基地里,锂离子、超级电容等各种新型储能的测试都会在变电站的支撑下完成,测试通过后就可顺利走向市场,突破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是创新中心的联盟单位之一。该公司副总裁刘宗坤告诉记者,加入创新中心半年多来,给企业带来了很多变化,其中一个变化是人才互动。他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创新中心,能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作为平台的参与者,企业可以发挥在基础研发、平台开发、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与创新中心协同发展。
目前,该企业已经委派了一批研发人员参与到创新中心的科研项目中。“国家级平台来统一标准、加强底层技术研究和突破,将给未来储能推广和应用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我们非常荣幸能参与其中。”刘宗坤说。
“在国家储能大厦,我们会建设新型储能涉及到的材料、器件还有一些接入测试的实验室、中试产线等等,研究人员共同研发,研发成果很快得到测试、认证,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了多场景、多个实证基地,通过真实场景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更新迭代产业化。”创新中心董事长姜海龙介绍。
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已是“十三五”末装机规模的近10倍,如今,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刷新。“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
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特级技术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郑耀东表示,我国新型储能建设规模大,但商业模式并不成熟。通过创新中心这个全国性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推动商业转化,可以使技术更好地向产品过渡或迭代升级,使新型储能技术更好地支撑电力系统,在它充分发挥作用,带动产业链实现巨大效益。
“假如未来新型储能的使用可提高新能源消纳率1%,就会有百亿度以上新能源电量给全国人民使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都非常可观。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郑耀东说。
协同广西发改委在广西南宁武鸣首创“租赁覆盖成本、价差弥补损耗、市场增厚收益”的共享储能商业模式,建成全球首个浸没式液冷储能电站——广东梅州宝湖储能电站、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储能电站——广东佛山宝塘储能站以及广西钦州陆屋共享储能电站,成功申报4个新型储能国家级示范项目……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发挥央企主力军作用,主动引领带动新型储能示范应用与规模化发展。2023年,南方电网公司新增投产新型储能装机72万千瓦,同比增长300%,累计规模91万千瓦。当前,南方电网公司正加快多元储能技术创新应用,已初步形成涵盖投资运营、施工建设、系统集成、调试试验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从充换电站到新能源场站、电网调峰调频,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及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背后,离不开新技术的有力支撑。南方电网公司加大储能领域科技创新研发力度,自2019年以来,公司在储能领域科技项目立项112项,研发经费超10亿元。
下一步,南方电网公司将进一步深化新型储能规划设计,强化产业发展协同合作,加快部署和推进新型储能重点项目,探索储能多技术路线创新发展,推动构建储能产业发展新格局。
链接
从“以锂引领”到“与钠共舞”
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清风大道27号,坐落着一栋两层的白色小楼,外表与一般电力站点无异,却承载着我国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时代发展之变。它就是我国首个兆瓦级锂电池储能站——南网储能公司深圳宝清电池储能站。
2011年1月,深圳宝清电池储能站正式建成并网。十余年来,这里除了完成5期电化学储能项目投产发电,还发挥着我国锂电池技术发展的“实验平台”功能,不断引领电化学储能“产学研用”由“冷”到“热”的发展升级。
依托深圳宝清电池储能站,南方电网公司积极与上中下游产业链联动,先后与行业内28家企业开展合作,主编发布各类标准33项,积累了20余项发明专利。
在东莞杨屋110千伏变电站的10兆瓦/20兆瓦时杨屋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站,每天零点,当大家都休息睡觉了,杨屋储能站悄悄开始运行。电能从发电厂发出,经过变压器降压和交直流电的转换后,被送进磷酸铁锂电池储存。像这样经过三个多小时,所充的电就能够满足电力系统的调度需要了。等到上午9时,磷酸铁锂电池就开始放电,把储能的电能并入电网。“杨屋储能站在夏天用电高峰期间可按照10兆瓦‘三充三放’模式运行,使接入杨屋变电站的负荷峰谷差降低21.6%。”东莞杨屋储能站工作人员介绍。
受制于锂资源的匮乏,锂离子电池难以长期用于大规模储能领域。钠储量丰富,开采便利,且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的反应机理,成本低、能量密度较高,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为突破大规模储能在安全和资源等方面的发展瓶颈,我们在开展锂离子储能应用安全技术研究的同时,同步推进化学特性相近、资源丰富、低温性能优越的钠离子储能集成应用探索。”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委员会副秘书长、南网储能公司储能科研院党支部书记陈满表示。
今年2月,由广西电网公司联合南网储能公司等多家单位研制的我国首套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成功推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标志着南方电网公司在钠离子的电力储能应用上走在全国前列。
据悉,南方电网公司正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示范”的研究,预计2024年、2025年分别建成十兆瓦时级和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示范工程。
贵州:新型储能规模达195万千瓦
在贵州省兴义市桔山街道,贵州省首个光储充一体示范充电站坐落于此,光伏板、储能系统、变电站、能量路由器、充电桩等设备一应俱全。“这个充电站既可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孤立运行,是一个‘微电网’,630千伏安的储能光伏发电6个小时就能‘充满’,可以为10至12台车充电,余电还可上网。”贵州电网公司兴义城区供电局城网业主项目部经理黄庆星介绍。
在贵州省能源局的大力推动下,2023年底贵州全域已投产195万千瓦新型储能,并于寒潮期间充分发挥新型储能灵活调节作用,安排19家储能电站错位顶峰,有效保障系统安全可靠供电。2023年底,南方电网公司已服务南方五省区并网电源侧及电网侧新型储能规模达440万千瓦,贵州成为南方区域最大的新型储能应用基地。
“我们在争取政府对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支持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促进价格主管部门出台分时电价政策、完善辅助服务机制,改善新型储能发展市场环境,并且积极推动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协同,从并网手续办理、接入系统审查、优化调度保障储能项目应用等方面全方位为项目业主做好服务,全力支持储能规模化发展。”贵州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贺红艳表示。
统筹 佘慧萍 采写 南网报记者 黄雅熙 刘德欣
通讯员 赵艳军 程哲 罗运松 易斌 黄昉 胡春 龙定锦 曾嵘 孙思扬